•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吉林新闻 > 吉林大学副校长孙友宏:黄大年是一个永远把国家的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的人
  • 吉林大学副校长孙友宏:黄大年是一个永远把国家的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的人

    时间:2017-06-20 20:38:32  来源:吉网  作者:韩方宇

      20日,全国“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长春举行,报告团成员、吉林大学副校长孙友宏作《战略科学家的中国梦》。

      孙友宏说,身为黄大年的朋友、同事和科技攻关中的战友,我由衷地为他感到自豪,并深知这份荣誉背后,是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一种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乃至最宝贵的生命付出。

      期初,孙友宏和黄大年并不十分熟悉。2002年,他应邀到英国参加学术会议。黄大年很忙,但听说母校来人,还是抽出时间见面。当得知我们在伦敦转机,黄大年硬拉着我们住在家里,并亲自开车送我们去机场,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校友兄弟般的情意。

      原本以为只是一面之缘,却没想到2009年12月,黄大年在国家和母校事业的召唤下,毅然放弃了在英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作为国家第二批“千人计划”入选专家,也是第一位来到东北的“千人计划”专家,全职回到学校任教,承担起国家“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而孙友宏也成为该项目下第5个课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钻探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研发负责人,从此,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更加深厚的友谊。

      与黄大年共事的这些年,孙友宏深刻感受到他是一个永远把国家的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的人,总是淡泊名利、把个人得失抛在脑后,不了解他的人甚至会觉得他有点傻——

      当初,只为了那一句“我是有祖国的人”,就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说服开诊所的妻子中断事业,告别国际顶尖的科研团队,回到祖国,回到东北这块黑土地;回到母校,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甚至没有节假日概念;有时候,当他听说其他科研单位的重要课题是当前国家急待突破和解决的,就会暂时放下自己的工作,积极帮人家跑项目、跑资金,为的是推动国家科技总体战略向前发展。

      回国以来,他始终惦记着做事、做成事,时刻把巡天、探地、潜海的责任与担当扛在肩头,把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紧迫感和科教强国的使命放在心上,敬业拼搏,鞠躬尽瘁。

      7年间,他陆续获得5亿元科研经费、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用5年的时间使中国航空探测技术从起步达到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来的发展水平。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英等国家已使用航空重力梯度仪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上。回国后,他率先在国内组建了“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和“海洋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把航空重力梯度仪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方向。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400多名优秀科技人员组成的团队,牵头开展地球深部探测和国家“863计划”中涉及航空探测的两个大项目,一些项目的成果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垄断。他积极推动吉林大学组建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将多学科优势资源整合到国家急需的陆地和海洋资源勘探领域中。推动吉林省建成“无人机产学研用基地”和“吉林大学留学生报国基地”,推动和协助产业转型……百忙中,他还担任吉林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号召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到祖国奉献才华……

      7年间,他指导了18名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在学校推行名师班主任计划时,主动担任起本科级别的“李四光试验班”班主任。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笔记本电脑和学习资料、因材施教指导本科生人生和职业规划,创造条件让学生和团队成员接触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设备,默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患重病学生家长解决治疗问题……直到后来身卧病榻,黄大年仍然在为学生、为教师布置工作、修改报告、制定方向。

      7年间,他自己都记不清楚,到底每年要在飞机上度过多少时日,他更不知道,地质宫五楼的灯光照进了多少人的梦乡。他总是憋足了劲儿地与时间赛跑,紧迫感和责任感却让他忙不完的工作越来越多。

      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的脚步却越来越急,同事和学生私下里都叫他“拼命黄郎”。可是,人毕竟不是钢筋铁骨。

      2016年6月底,吃着速效救心丸的黄大年完成了一个超亿元的国家大型项目评审验收工作。当时团队所有的人都为他的身体状况捏了一把汗,也第一次明显感觉到他的健康状况亮了红灯。大家都劝他放下工作休息一段时间,但是他拒绝了。他说,我的休息可以等一等,但是国家当前迫切需要攻克的项目,一刻也不能等。9月份的一天,他在办公室突然晕倒了,醒转后不顾身体,继续布置工作。11月29日凌晨,在北京飞往成都的飞机上,他再次昏迷,到成都接受了简单的治疗后,带病出现在第二天的会场上……直到12月8日,这位不听话的病人终于被医生勒令入院了。可是他干脆把病房变成了办公室,一刻不闲。并在入院后第三天就给学校领导发短信表示:治疗期间不会对工作有影响,争取两周内重返岗位。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带着对党和国家教育、科研、国防事业的忠诚与期盼,永远离开了我们。原本还想,等出院了再相聚,等他恢复好了再共同战斗……不成想,自此无期。

      吉网吉刻APP记者 王小野/文 李煦/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