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四川自贸区一岁啦】川南临港片区:形成创新成果120项 16项制度全国首创
  • 【四川自贸区一岁啦】川南临港片区:形成创新成果120项 16项制度全国首创

    时间:2018-04-02 15:37:04  来源:  作者:

    泸州市市长刘强介绍相关情况

    四川新闻网成都3月31日讯(记者 戴璐岭 李丹 陈淋 李慧颖 摄影报道)3月3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召开挂牌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四川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欣、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筱柳、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强出席发布会,介绍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会议现场,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强对川南临港片区建设情况作了相关介绍。

    刘强介绍,挂牌以来,川南临港片区围绕“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监管法治化”,突出水港特色,着力推进“海关、海事、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税务、政务服务”六大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一年来,涉及川南临港片区的141项试验任务已推进实施138项,复制推广一二批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164项,形成创新成果120项,16项制度全国首创。2017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39.3亿元、增长5.8倍;今年一季度,预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5亿元、增长24%。

    刘强介绍,川南临港片区着力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即着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口岸开放水平加快提升、着力推进投资便利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推进金融国际化,金融服务功能有效发挥、着力推进监管法治化,监管能力全面加强。

    着力推进贸易便利化 口岸开放水平加快提升

    刘强表示,川南临港片区以加快口岸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提升通关便利化程度,进一步增强了国际贸易集聚功能。

    一是推进海关领域便利化改革。发挥泸州港作为四川航运首港、拥有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优势,首创“保B与港口出口联动作业”“江上申报、抵港验放”等制度,推出海关注册“一站式”服务、“海关e”减免税网上审批等10项通关便利化措施。2017年,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压缩到9.22小时、提速56%,出口货物通关时间压缩到1.89小时、提速49%;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实现保税监管货值2.02亿美元,增长5.6倍。

    二是推进检验检疫领域便利化改革。针对酒类、水果等特色产品进出口,创新水果出口检验检疫“临时备案号”、酒类展品快速通关、白酒出口30分钟放行、进口食品“预检快放”等特色制度成果,成功吸引澳洲红酒等货物开展保税分拨、加工增值业务,泸州桂圆、江之阳蔬菜实现直供港澳,合江真龙柚、赤水河甜橙出口加拿大。将泸州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功能延伸至保税物流中心,做到仓库使用、防疫管理制度、检验检疫监管“三个一体化”。同时,推出检验检疫“企业定制化”通关服务、原产地签证清单管理和检企“零见面”等11项便利化措施,95%以上出口产品实现“秒放”。成功获批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试点和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其中,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今年7月将达到验收标准。

    三是推进海事航运领域便利化改革。实施船舶登记资料网上预审、船舶证书“三合一”办理、船舶“二次抵押”登记等便利化改革。推出智慧海事服务平台,实施长江航运“电子巡航+电子报港”航运监管,实现对长江干线泸州段航道、运输船舶安全监管全覆盖。同时,积极对接成都,在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建立泸州港务区,开通“泸蓉欧”快铁,实现了“蓉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主动与武汉合作,推动武汉航运交易所在泸州设立分所。针对三峡大坝翻坝对航运的影响,组织市交投集团、港投集团联合出资,新成立川江集装箱航运公司,组建23艘升船机快班船队,开行泸州至上海升船机“五定”外贸直航班轮(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运时、定船舶),开启“电梯翻坝”“货物直达”快船时代,泸州港至上海水运时间由18天缩短至12天。2017年,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55万标箱,增长9.8%。

    着力推进投资便利化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刘强介绍,川南临港片区积极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企业投资便利化程度。

    一是行政审批改革提速增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五通”(一号通、一卡通、一网通、一窗通、一次通)工程,推出政务服务领域22项制度创新,首创企业注册开户办税“1小时办结制”,加快打造“政务服务示范城市”。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建立行政审批“单一窗口”,集中办理省市区行政许可371项,实现161项“一章办结”、158项“只跑一次”、15项“一次都不用跑”,审批效率提高80%以上。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地区30个城市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商事注册登记异地直通互办。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3612家,是原存量企业数的4.8倍。

    二是税务服务改革精准发力。成功获批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首创“出口退税预审快退”制度,建立出口企业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实施出口退税往来单位信用管理、无纸化出口退税等服务模式,出口退税实现7天办结、最短达到2天。创新实施“八位一体”综合导税服务(办税引导、业务咨询、资料初审、清卡、网上办税预审、自助办税辅导、签订三方协议、财税库银扣款)、银税卡、“同城通办”、纳税服务负面清单管理等19项便捷办税措施,实现国地税“一窗通办”、全域24小时办税、一分钟领税票,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

    三是企业投资服务改革全面覆盖。成立商务秘书公司,设立外资企业“单一信息窗口”,为企业投资提供“一站式”落地服务。建立全省首家“O2O”中介超市,线下实体入驻中介服务机构32家,现场开展检测、评估等12个类别服务,首批线上240家中介服务机构挂网营业。截至目前,川南临港片区新签约项目115个,签约金额619亿元,先进制造、港口贸易、航运物流等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引进智能终端企业86家,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612亿元;清华大学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重油直升机合作项目加快推进,无人机项目即将量产;和润粮油100万吨物流及深加工、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

    着力推进金融国际化,金融服务功能有效发挥

    刘强介绍,川南临港片区着力推进金融国际化,金融服务功能有效发挥,以激发金融活力为抓手,畅通资金跨境通道,加快构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一是丰富区域金融产业业态。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引进金融机构的暂行规定》《关于促进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金融产业不断壮大,新增金融和类金融机构27家。设立1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智能终端、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机制。设立融资抵质押“单一窗口”,实现著作权、动产、不动产抵质押业务一窗办理。创新“融资+保险”险资直投模式,开展“支农支小”融资业务,贷前审批时效提高50%以上。首创白酒交易直供商城现货挂牌系统、白酒融资担保模式,服务白酒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川南临港片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54.8亿元、增长20.7%,贷款余额229.2亿元、增长44.4%。

    三是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落实全口径宏观审慎跨境融资政策,开展外汇管理创新,促进外汇收支更加便利化。改进外商直投外汇管理模式,取消外汇进入“待核查账户”环节,出口企业贸易结汇时间显著降低。建立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实施保费全额补贴,鼓励更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完成郎酒集团2亿美元外资并购、泸州老窖4600万美元跨境融资。

      着力推进监管法治化 监管能力全面加强

    刘强介绍,川南临港片区推进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综合监管体制机制,确保放得开、管得住。

    一是社会信用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加快建设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企业信息公示平台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实现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加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实施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推行“信任通关”、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容缺办税、科技授信融资等创新制度,实现市场准入、办税、通关、融资等多领域信用管理应用,行业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综合监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整合工商、质监职能,组建工商质监局,建立“事中事后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全面实行“三段式”“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机制,推动多领域数据共享、联动执法、联合惩戒。

    三是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建立自贸试验区检察室、自贸试验区法庭等机构,为探索内陆自贸试验区新型法治保障体系奠定基础。首创“一窗通办”法律协同服务平台,建设移动终端“法e通”平台,为企业提供公检法司“全主体、全链条、全周期”法律服务。

    下一步,川南临港片区将突出水港特色,加快打造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航运枢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内陆自由贸易港,为推动四川建设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