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华西医院成功开发世界首个一氧化碳小分子药物
  • 华西医院成功开发世界首个一氧化碳小分子药物

    时间:2017-04-19 23:54:38  来源:  作者: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18日讯(记者 刘佩佩)今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川大华西医院获悉,该院转化神经科学中心、麻醉与危重急救研究室柯博文与周诚副研究员成功开发了全世界第一个CO小分子药物,该药物或对于心肺复苏、结肠炎、肿瘤的治疗等有明显作用。据柯博文介绍,已有研究证明,CO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以及显著提高器官移植中受体的存活率等作用。

      在大家的印象中,CO往往和中毒相关,是一种要避免吸入的气体。然而,据柯博文介绍,每个人体内每天都会产生10毫升左右的一氧化碳。早在上个世纪,就有研究发现,长期吸烟人群结肠炎的发病率较低,其原因在于吸烟能够明显提高CO在人体内的水平,从而可能对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目前已有研究证明,CO具有多种重要生理作用和潜在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菌、抗肿瘤以及显著提高器官移植中受体的存活率等。有报道称,CO能选择性地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1000倍)。此外,CO还能显著降低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这些发现都使得CO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找到临床上易于使用的CO给药形式是一个重要难题。”柯博文说,因为在往人体内输送CO气体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如剂量控制、靶向输送、病人肺功能的个体差异性等使得CO气体的临床转化异常困难。不过,气体入药是有成功案例的,硝酸甘油的出现使得一氧化氮(NO)在心脏治疗方面被广泛应用。但在之前CO入药的研究中,多使用重金属络合物“吸附”的方式,但重金属本身就有毒,不能用作药物。柯博文所在课题组就想到是否可以在体内进行一个化学作用产生一氧化碳。

      有了这个大胆的创新,柯博文所在的课题组通过8年的研究、4000余次的试验,最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利用“Click Chemistry”分子内反应实现药物CO可控释放的设计,并成功开发了全世界第一个CO前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Angew.Chem.Int.Ed.》(《德国应用化学》)上。那么,什么是前药呢?据柯博文介绍,“前药”是指该药本身不起作用,但是到了体内会释放出另外一个分子,而这个分子则是对疾病产生作用。运用到CO入药上,就是这个CO前药在进入人体内后,发生一个化学反应,释放出CO。

      目前,课题组已经在四个动物模型上得到验证,CO前药对于包括心肺复苏、结肠炎、化疗心脏毒性、败血症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柯博文说,所有在动物身上有效的药物,但是到人体上不一定有效,因此该CO前药的临床应用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我们还是充满希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