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集中火力点:猛攻“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 集中火力点:猛攻“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时间:2019-10-19 18:59:04  来源:  作者:

    原标题:集中火力点:猛攻“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越是硬骨头。金平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核心任务,对标对表,万炮齐开,万卒齐发,展开猛烈攻势,务求取得脱贫攻坚大会战全胜。

    一些令人难忘的场景

    场景一:

    下雨天要住到临时避难所

    时间:2019年9月9日

    地点:铜厂乡松林坡下寨

    几经颠簸后,记者一行乘坐的车停在了距村寨100多米远的地方,前方是一个很大的滑坡点,进村公路已然中断,只能步行入村。村寨处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村民的房屋如同“挂壁屋”一样嵌在山坡上,看起来凶险无比。

    入村第一户人家的房屋左右都被滑坡点包围,距离最近的滑坡点不足10米。前一年,距离最近的这个滑坡点发生滑坡,差点把这座房屋吞噬。而附近的一户人家却没能幸免,房屋被埋,所幸只有一位老人受伤。

    接待记者的是户主的儿子钱有亮。“哎哟!怕死咯!一到下雨天就要搬到临时避难所住,总是提心吊胆怕滑坡被埋了。”钱有亮告诉记者,他刚从深圳打工回来,刚好是雨季,天天下雨,很担心滑坡。为避灾,政府在村寨上方安全地带搭建了临时避难所,遇到大雨天,村民们都会到避难所住。“一直盼着政府帮我们搬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钱有亮说。

    松林坡下寨的网格员陈建国告诉记者,松林坡下寨共有144户人家,存在滑坡风险的90户人家(包括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即将搬迁到金水河镇的伉偭小镇,免费入住小区房。后期将全寨搬迁,避开滑坡点。

    场景二:

    热火朝天建“小区”

    时间:2019年9月8日

    地点:金水河镇伉偭小镇

    伉偭小镇位于金河与勐拉河交汇处,是金水河口岸的一个拓展区,占地约1平方公里,实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未来,伉偭小镇的人口将达到15000人,配套发展产业、居住区公共服务,实行小区化管理。

    记者来到伉偭小镇时,这里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一期工程。据项目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武继文介绍,伉偭小镇一期总投资15989.68万元,通过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兴边富民抵边搬迁、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棚户区改造等政策筹措资金。一期建设450套,实施搬迁435户2063人,涉及5个乡镇27个村民小组,最多的铜厂乡占319户,老勐镇、金水河镇、金河镇、沙依坡乡、农场三队都将有农户搬迁到伉偭小镇。搬迁到伉偭小镇的主要是4类重点对象,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以及非4类重点对象无能力建房户。今年11月底以前,400多户农户将搬迁入住。农户可长期免费居住,房屋产权归政府所有,以后农户有能力可向政府购买房屋产权。

    随着伉偭小镇如火如荼的建设,必将为周边更多群众解决住房难题。

    场景三:

    “我要活100多岁”

    时间:2019年9月8日

    地点:金水河镇火炭洞村

    火炭洞村坐落在一片绿油油的香蕉地里,经过农危房改造后,村民的房屋蓝瓦灰墙,整齐划一,骄阳下整个村寨姿态万千。

    村民小组长陆真付的母亲李大妹安详地坐在自家屋前的厨房里,精神矍铄,笑意盈盈。李大妹今年97岁了,共生育了10个子女,现在还有6个子女健在。通过陆真付翻译,这位不会讲汉话的瑶族老人向记者表达说:“现在日子好了,吃得好、吃得好、吃得好,我要好好活着,要活100多岁。”

    据陆真付介绍,以前的火炭洞村在深山里,因为烧炭卖而得名。2008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现在的地方,依然叫火炭洞村。2018年,政府对全村64户中的57户危房进行了农危改,入村道路、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并建起了活动室。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有了稳定的收入,全体村民都购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火炭洞村的变迁,李大妹历历在目。从深山里搬出来,逐步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舒坦的日子,使这个瑶族老人对现在的幸福生活无比留恋。

    场景四:

    甘蔗地里话增收

    时间:2019年9月8日

    地点:金水河镇龙骨一村

    雨过天晴,建档立卡贫困户盘敏杰一大早就在自家甘蔗地里忙活了。看长势,今年甘蔗带给他家的又将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盘敏杰是龙骨村委会的甘蔗种植大户,去年他家种了4.67公顷甘蔗,收入10多万元,让他切实尝到了种植甘蔗的甜头,并彻底摆脱了贫困。

    站在盘敏杰的甘蔗地里,金水河镇甘蔗办主任马景忠向记者介绍,龙骨村委会是全县甘蔗种植最集中的片区,甘蔗种植是政府重点培育的农民增收脱贫产业,对种植甘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每0.067公顷给予80元补助。今年,仅龙骨村委会就有400多户种植甘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居多,面积达453公顷。记者眼前这片绿油油的甘蔗林,将帮助数百户农民摘掉贫困的帽子。

    ……

    一场大决战,摘帽斗志坚。这些让人难忘的场景,记录着金平县各族干部群众史诗般的脱贫故事。这些故事背后,也反映着金平县决策者的智慧与谋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一轮猛攻过后,金平县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截至目前,全县“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两不愁”情况。围绕“6个十万亩”长效主导产业和短平快产业,引入和组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贫451个,对有产业发展意愿及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注入1100万元实施产业南北联动异地扶贫项目,带动20个村集体和1000户贫困户增收,采取“保险+期货”方式为4386户橡胶种植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4000吨干胶。发放沿边居民生活补助101693人6520.6万元。通过“一金四保”模式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5011人,稳定务工3个月及以上22369户36624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77.2%。收集外出务工收入证明28773份,9月底前将兑现就业奖补金。对“一有两无”家庭安排3420人护林员、2300个乡村公益岗位。针对截至8月底动态监测收入不达标的362户,采取落实产业帮扶项目、安排公益岗位、消费扶贫等方式促进增收,实在无法达标的不列为今年脱贫对象。解决了排查出的4个乡镇10个村组2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68人饮水安全问题,针对因灾受损、渗漏严重、水源枯竭等隐患,启动实施285个村组19254户88559人饮水巩固提升项目,已完工110个村组,9月底可全部完成。

    “三保障”情况。住房方面,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涉及61个点3871户17077人,已完成搬新拆旧3719户,拆旧率96.07%,其中,2016至2018年56个安置点3636户全部搬新拆旧,2019年5个安置点235户全部竣工,已搬新拆旧83户,其余152户正在组织搬迁。教育方面,投资1.6亿元实施项目68个,纳入督导评估的87所学校通过省、州复核评估,实施雨露计划补助1802人564.8万元,签订生源地助学贷款合同1143人885.67万元。开设职初班15个,1183人通过考试顺利毕业,应用“四步法”劝返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生690人。医疗方面,抓实基本医疗“四重保障”和“四个一批”,实施“顶梁柱”扶贫公益保险和人身财产综合保险,贫困户患病住院治疗16759人次,报销比例达92.24%。低保方面,动态退出不符合保障低保对象5356户22671人,新纳入2558户3541人,农村低保对象调整到10557户22215人。

    这是金平县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集中脱贫攻坚力量,集中优势兵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取得的优异战果。摆出这份成绩单,金平县2019年脱贫摘帽的底气更足了。

    采访札记

    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摘帽的底线,守住这条底线是最核心的任务。当前,金平县在守底线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之也增加了全县脱贫摘帽的底气。诚然,这样的底气实在是来之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处理“两不愁三保障”这样的大事、要事、难事,耍小聪明是行不通的,打马虎眼是过不去的,而要尽心处之、用心待之、精心办之。在金平县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全县各级干部包括各级驻村干部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时的专心、耐心和良心。是他们在脱贫摘帽的战场上负重前行、努力工作,才换来今天这份骄人的成绩单。

    在脱贫摘帽的战场上,有些人、有些事是值得感恩的。当一个贫困户变得不愁吃、不愁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看的时候,他总得记住一些人、记住一些事。这就是金平县推出“脱贫感恩光荣户”的用意所在。

    9月8日,记者在金水河镇龙骨村委会会秧老寨村民小组就看到了这样一户“脱贫感恩光荣户”,牌子就钉在他家主房的门楣上。户主叫李绍华,当见到记者时,他误以为是上面派来的干部,连声道了一长串“感谢、感谢、感谢……”显然,这位“感恩光荣户”嘴里的一长串“感谢”,并不指感谢具体的某一人、某一事。(记者 黄鹏辉 陈俊 何学林)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