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筑路奇迹缔造者:成昆铁路建设者们难以忘却的点滴
  • 筑路奇迹缔造者:成昆铁路建设者们难以忘却的点滴

    时间:2018-02-05 15:52:55  来源:  作者:

    记者 连惠玲 文 翟剑 摄

    云南网讯 1970年7月1日,西昌。分别从昆明、成都发出的两列火车汇聚于此,代表着成昆铁路正式通车。

    1984年12月8日,美国纽约哈德逊湾。一块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来的月球岩石、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以及象牙雕刻的一段铁路获评联合国特别奖,它们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伟业。其中象牙雕刻的铁路便是成昆铁路,其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和工程之艰巨,堪称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他们和她们,是这个奇迹的缔造者。

    他们 一边扛着枪 一边挥着镐

    十多名老者在书林街边的牛菜馆聚餐,他们平均年龄超过75岁,是半个多世纪前一起奋战在成昆铁路上的铁道兵。虽然铁道兵这一兵种已然消失,但老人们坚信铁道兵的精神是永存的。

    “现在的人也许不理解,但是这段岁月代表了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在非战斗中,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信仰和精神力量。”老人们说,当年正是他们一边扛着枪一边背着十字镐,修筑了成昆线。

    大学生应召入伍

    1963年1月,云南大学物理系大三学生朱克宽,穿着军装回了家。

    母亲急了,找到部队请求撤回朱克宽的入伍申请。

    “我入伍是瞒着家里人的,军装都穿上了,肯定不能再改变了。”朱克宽说,他一家都有铁路情缘,他的外公曾参与集资修建石屏小铁路,父亲是中国第一条商业铁路——个碧石铁路的站长。

    当时,备战备荒三线建设(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是主要任务。不少满怀热情的学生应召入伍。

    对于当年的入伍,阮家豪记忆犹新,“1月12日我们考完俄语,当时班长做动员,说部队要在学校招收大学生,我们积极响应,我报了名。1月29日我在农场找猪草时,入伍通知书到了。”

    “当时很简单,年轻人响应国家的号召,我又是班干部,就义无反顾参军了。”云南大学化学系学生张执经也在当时弃笔从戎,此后他在一线工作了3年。

    如今已77岁的杨德新也在当时入伍,当年他是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前身)的学生,“当时昆明各高校100多名学友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加上昆明城区的子弟,共600余人于1963年1月应征入伍到铁道兵一师一团。”

    平均每修1公里牺牲1人

    在基本依靠人力修筑铁路的情况下,铁道兵的艰辛可想而知。

    现年77岁的张执经曾在禄丰一平浪白虎山隧道作业,这段2497米的隧道在今天看来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但当年却是修筑成昆铁路的一只“拦路虎”。

    由于岩石坚硬且大多是横断层,加之隧道内水资源丰富,几位老人回忆,当年进隧道后衣服就没干过,“脚泡得像鸡爪一样”。

    “我们当年在洞里,太热了,不通风,衣服都脱掉了,就穿一条内裤施工。”张执经曾随所在连队施工3年,“基本上每天出来除了牙齿和眼睛能看得见原貌,全身都是泥浆。”

    隧道里最危险的,是塌方。

    当时铁一师一团负责攻坚白虎山隧道,全团十多个连参加白虎山大会战。这里地质条件复杂,岩石、泥土夹杂着风化石断层,塌方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断层塌了,我的3个兵就这样没了,我对不起他们。”哪怕是半个世纪以后,提起这段往事,朱克宽都会忍不住哽咽,“我就坐在那里哭,但又没有什么办法……”

    李能当年的工作之一是负责处理战友的后事。“对当年的我们来说,平时就是战时,伤亡在所难免。”

    据统计,1100公里的成昆线,牺牲的铁道兵超过千人,平均每公里铁路就有一名牺牲者。“当年铁道兵五个师和两个独立团参战成昆线,仅一师在元谋县黄瓜园的烈士陵园就留下了两百多名烈士。”杨德新说。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