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国际评论 > 谢闻栗:实体投资的舞台空前广阔
  • 谢闻栗:实体投资的舞台空前广阔

    时间:2017-06-07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赵建东

    尽管现在已是初夏,但在投资圈,有人把现在的状态描述为“资本寒冬”。然而事实上,越是在所谓寒冬,越感觉到迷茫,越能孕育出大机会。

    中国宏观经济走向究竟如何?以史为鉴,我们可略知一二。1987年10月6日至10月19日,仅仅两星期,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34.3%!美国经历自1929年以来的第二次重大股灾。但到1989年,美国道琼斯指数重回1987年股灾前的点位,然后进入长期“慢牛”。同时,美国经济成功转型,信息产业和金融业快速崛起,英特尔、苹果、思科、高通等公司出现。

    再看日本,二战后到1970年走出非常好的经济增长行情,年均GDP增速达到9%,非常类似于中国过去30多年走出的轨迹。可到1970年,日本经济开始滞涨,启动转型。从1970年到1980年,日经指数开始快速上升,日本经济成功转型,伴随着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崛起。美国的发展在1970年至1983年也经历了类似过程。

    目光再投向1996年的中国。当时全国有数千家国企濒临倒闭,最有代表性的国企47%严重亏损。从1997年开始,中国二级市场开始迅速崛起,促进国企成功转型。

    上述经济形势不能不说很危险,却都被化险为夷,可见危机的实质是“危中有机”。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多久?准确预测很难,但可以肯定,互联网的诞生让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就是走出所谓寒冬的绝佳机遇。2010年时,有人说中国互联网已走到尽头,但谁能想到互联网可以使传统出租车行业发生如此的颠覆。

    又比如,中国有180万台服务器的主机,包括政府、企业,甚至包括华为等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主机都多次被美国情报机构访问。难道中国不需要自己的芯片?不需要自己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和中间件?这难道不是又一次进口替代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吗?

    同时,中国这么多制造业,以往核心竞争力是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今天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几乎与欧美相当。在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智能化与机器人难道不也是中国未来真正重要的机会吗?

    实体经济的转型为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权投资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然而,资本结构不合理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所占比例达到87%,直接融资占比是13%;美国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占比分别为16%和84%,几乎完全颠倒。这导致中国创新经济的总市值只有美国约1/20,而中国GDP现为美国的60%。由于在坏账率等方面有较为严格的风控要求,银行等对投资失败的包容度相比直接融资方式更低,不适合为创新风险较高的战略新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所幸监管者已意识到这点,比如这两年推开的注册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打开股权投资风险资本的退出通道,进而让更多钱进入到风险资本,助推真正的创新转型。

    中国资本市场正与整个国家一道,面对新一轮的历史性转折,这有些类似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那个黑石、KKR等如今知名的投行次第出现的转型时代。中国投资者须认识到,要想获得成功,光手上有几个钱远远不够,一定要具备除资本以外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肇始于对经济大势的正确判断,并在业已形成的判断上,借助合作上市公司的战略性资源、品牌、技术、市场、人才供应链,去支持投资对象乃至相关产业集群的成长。(作者是前海梧桐并购基金总裁)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