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国际评论 > 谢宝富:大学生前景没那么悲观
  • 谢宝富:大学生前景没那么悲观

    时间:2017-06-09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杨阳

    《环球时报》6月7日刊登题为《大学生需直面“低薪白领”现实》的文章。作者刘戈先生基于招聘网站的数据,认为大学生起薪普遍下降有两大原因:一是大学专业设置总体滞后于社会需求变化,二是存在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就业人数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需求结构的矛盾。对此,笔者有些不同看法。

    大学生起薪高低尚需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分析,结论应建立在大样本、科学抽样和严谨调查基础上。我国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热门与非热门专业、名校与非名校、优秀与非优秀毕业生之间,存在显著区别。不加区别地谈论相关问题,未免有失准确,还可能使本来就有些悲观的大学毕业生更加悲观。

    刘戈先生着重提及,目前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作为每年都带本硕博学生的一线高校教师,我再同意不过。但我也切身感受情况正在好转,不必太悲观。

    中国高校的专业调整速度可能比大众想象得要快,至少在经济发达地区。改革若以现在的趋势稳妥推进,将盘活存量教育资源。当前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在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在一些不当大学评价制度激励下,某些高校为扩张学位点,办了些自己不擅长、社会不需要、考生不愿读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招生多半通过高考“服从志愿调剂”。然而,该问题正随着招生及教学评估的规范化,得到逐步解决。同时,不少著名高校正大刀阔斧调整本科专业,比如中山大学过去两年共调整39个,力度前所未有。

    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在老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越是优秀教师所讲的课理应越多,所教的学生理应越多,可我国现行教育几乎相反。对“研究型”大学的过度追求,导致本科与研究生招生的错位,严重束缚了名校本科生潜力的发挥。所幸大多数重点高校——尤其在一线城市,正在加强对教师上课出勤的奖惩力度,此现象已得到缓解。

    相对高校乃至社会层面的改革,多年的教学经验反复向我传递一个道理:就业最根本靠全方位增强自身技能。况且在互联网向人工智能过渡的时代,大学教室早已是大学生课堂的一小部分,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海量信息和学习机会。我所从事的公共管理并非北航主流专业,我的学生在大众眼中属于“没什么市场”的文科生,但他们大体能在一线城市拿到每月5位数的报酬。细而思之,高薪弟子除本专业知识外,都流利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或计算机、财会等资格证书。

    因此退一步来说,大学毕业生与其抱怨社会,不如先改变自己。(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