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房产新闻 > 新一轮楼市调控要“正本清源”
  • 新一轮楼市调控要“正本清源”

    时间:2016-10-14 06:18:00  来源:  作者:

      从9月18日杭州(楼盘)重启限购开始,到10月9日上海(楼盘)、南昌(楼盘)新政,短短18天22个城市出台楼市调控收紧新政。从短时间内发布的密度看,此轮调控可谓空前。

      调控超预期密集出台,这是中央和地方博弈的结果。事实上,热点城市外地居民购房占比均已超过了40%,部分城市超过60%,投机炒作泛滥、泡沫化愈演愈烈,而地方政府在调控中半心半意很显见。一则“去产能”背景下,地方工业增加值或国企利润增幅已接近零或负增长,即便是上海,2015年的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幅竟只有-0.5%和0.5%;京沪深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40%-50%,西安(楼盘)等中部城市占比达60%以上,楼市依赖史无前例。二则,本轮调控与过去“10年9调”时期最大不同,便是楼市空前的区域大分化和“因城施策”基调下强调地方的主体责任。但是,“因城施策”下调控的主动权在地方,过去“国办发”从上到下的调控令箭消失了,地方积极性一定不足。更甚者,就在今年上半年,“去库存”还是经济工作重点,有“去库存”这面旗帜,地方半心半意调控更有了借口。

      当然,如何控制楼市泡沫,决策层“工具箱”政策抽取和风险评估也有变化。首先,从今年两会到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管理层强调增加供地(而非行政干预),缓解局部泡沫风险。但很显然,对供地弹性太低、“加杠杆”炒作、资产荒形势,高层估计不足。二季度以来,热点城市增加供地,非但未缓解供求,反而因“地王”频现恶化了泡沫;其次,沪深两地楼市新政意味着风险限于少数城市,这是上半年的共识。

      8月以来,关于本轮房价上涨的原因,业内有“库存周期论”和“货币推动论”两种观点,或者说,到底是供给不足还是货币泛滥推高房价。事实上,两种争论背后折射的是,房价上涨是地方因素还是中央因素。8月,楼市变本加厉地反攻,特别是房价暴涨已从东部蔓延到中西部(武汉(楼盘)、郑州(楼盘)、成都等),“加杠杆”制造“地王”将投机炒作推向高潮。

      同时,银行高调宣传业务重心转向居民房贷,7月和8月房贷分别占新增贷款的102%和57%;“离婚”抢房,上市公司卖房保壳,企业“弃实业、入楼市”,开发商和中介炒作越来越大胆,“日本式”地产危机山雨欲来。由此,楼市“去库存”走歪,楼市风险已上升到系统性风险,经济转型窗口错失。由此,楼市调控到了亟待正本清源的时刻。

      首先,“去库存”落地的过程中,已偏离了中央一再强调的,应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改革路径,异化为地方打着“去库存”的旗号,通过刺激楼市、延续土地财政和传统经济的“老路”,但“去库存”异化的风险全部指向了决策层;其次,经济转型完成前,货币宽松不可能逆转,为阻止资金“脱实入虚”,楼市泡沫化恶化产能过剩,加重债务风险,结构性改革积重难返,楼市调控政策结构性收紧势在必行。正如李克强总理近期指出,“我们将强化,而且正在强化地方的主体责任。”

      因此,在宏观经济企稳的背景下,热点城市重启限购和限贷,不仅是短期控制泡沫和风险的不二选择,也是地方责任的真正落地。要注意的是,此次收紧是2014年“9.30”以来楼市政策拐点,但并非打压房价,而是控制杠杆和泡沫。首先,杠杆收紧低于2010年“认房又认贷”的力度,包括此轮房价暴涨远甚过往的沪深两地;其次,信贷政策更显差别化,刚需和“先卖后买”式改善需求给予适度支持;再次,除京深宁外,限购新政普遍温柔,显示保持需求活跃度的政策基调;最后,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房价同比下降的占34%,同比上涨的200个城市中,涨幅在5%以下的占57%,绝大部分城市的楼市仍需庇护。

      上半年经济企稳,房地产“一枝独秀”。稳增长压力未减,三大都市圈和中部核心城市占全国60%的交投量,政府敢于收紧政策,并非彻底“去地产”,一方面意在防患泡沫危机、脱实入虚,另一方面是倒逼地方政府将工作重心转到改革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