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 【津云特稿】天津汉中:我助你“蜂鸣秦岭” 你报我“汉水扬清”
  • 【津云特稿】天津汉中:我助你“蜂鸣秦岭” 你报我“汉水扬清”

    时间:2018-05-21 15:15:51  来源:北方网  作者:陈庆璞

      天津北方网讯:出了陕西汉中略阳县县城,沿山路向西北行驶大约二十公里,就来到了略阳徐家坪镇徐家坪社区上坪安置点。这是一个位于半山腰的小村落,房屋整洁美观,错落有致;山脚下,嘉陵江缓缓流过,宝成铁路沿着江岸走线,静静地伸向秦岭深处。

      5月11日上午,略阳县一场以“弘扬抗震精神”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正在上坪安置点的文化广场举行。王国华大爷和众多邻居一起,坐着小板凳,饶有兴致地观看演出。

      在徐家坪村(徐家坪社区前身)老支书蹇军的引荐下,王大爷欣然答应了津云新闻记者的采访要求,带我们到家里查看他的中华蜂养殖情况。

      从小广场到王大爷家,有几百米坡度不小的山路,不过都是水泥路面,并不难走。得知记者来自天津,王大爷淳朴地笑着说:“我们这村子,都是天津帮忙建的,天津就是恩人啊!”一路上,放眼望去,群山环绕,郁郁葱葱,青山深处,不时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啼唤。难以想象,如此美丽幽静的山村,在十年前的那场地震中,竟被夷为一片废墟,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在天津的无私支援下,又奇迹般地完成重建,获得新生。

      念叨天津是“恩人”的王国华大爷

      重建的“天津速度”

      汉中的宁强、略阳二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当年,上坪有32户人家,地震中有22户的房屋完全倒塌,有7户成了严重的危房。老支书蹇军清晰记得当时自救的场面,地震发生后,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组织青壮劳力去废墟里抢出还能用的物资,包括粮食、木头、席子、塑料布等,找了一片开阔地,先把老人和小孩安顿好,然后组织妇女用席子、木头、塑料布等搭起了几十个简易帐篷,每户一个。“大家都绝望了,村里岁数大的老汉们都说,没碰到过这么大的事儿!”老支书说。

      不过,好在上坪的灾情第二天就由当地记者传了出去,当地政府迅速派人来了解情况,救援物资陆续运到。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天津的援建在第二个月就落地了,援建前方工作组迅速展开地质分析、房屋和挡土墙规划设计、水电路配套勘测、施工进场等工作,8月1日开始建房,11月底入冬前全部建成,上坪的老百姓在崭新、漂亮又结实的新房里过了震后第一个春节。

      在大山深处搞重建,材料运送、建筑施工的难度超乎想象,不过,为了上坪百姓,援建还是充分展示了“天津速度”。在蹇军的记忆中,天津的干部,“吃苦,实在,办事利索”。他现在还清楚记得一个细节:当时新建房屋全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造,不过在打地基那天,蹇军看到图纸后觉得不对劲,新房的二层由房屋和平台组成,平台用来晒粮食。可能设计人员不太了解大伙需求,图纸把平台设计在了屋子后面,这样就挡住了阳光,于是他马上给工作组打电话,结果当天工作组就调整了设计。

      2公里村路打通致富路

      不仅盖了新房,援建组还给上坪百姓建齐了配套设施,包括挡土墙8000多立方米,新建沼气池31口,架设人饮管道5公里,农电线路2公里,通讯网络全覆盖,硬化道路2.08公里,建设6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个。尤其是这2公里多的村庄道路,可以说是让上坪一下插上了脱贫致富的翅膀。

      之前,上坪通向外边的路完全是“晴天走,雨天阻”的黄土路,每到下雨,别说车辆进出了,人通过都十分费力。现在通过援建建好水泥路,村民可以开车进出了,商贩们也可以开车进村收购了,一下子带动起了养殖和种植业。老支书蹇军告诉记者,村里原来没有养蜂的,因为车辆进出难,没法把大量的蜂房运出去“赶花”。而现在不同了,不仅63岁的王国华大爷都能用农闲时间养些蜜蜂,49岁的蹇述平还成了村里的养蜂大户,现在,他已经用大车拉着自己的近200箱蜜蜂去宝鸡那边“赶花”了,花期好的时候,一次割蜜就能收入1万5千元,俨然成了致富能手。

      略阳县地处秦岭南麓,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乌鸡、中华蜂、樱桃、桑葚等养殖、种植业,借助震后快速完善的基础设施,正帮助山区百姓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形成了,散户手里的个人经验、土办法就不够用了,必须要有科学和系统的指导。这时,由天津援建的略阳县天津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开始发挥当地“知识库”和“大脑”的作用。徐家坪镇镇长周高贵表示,全镇有1万多亩核桃,通过天津职教中心的专家库,从汉中请来了专家,在田间地头对种植户进行指导,防治病虫害和增收效果非常明显。而据记者了解,略阳天津职教中心学校,目前正筹划开设种植和养殖相关课程,通过长短期培训相结合,服务略阳百姓。

      始于援建不止于重建

      天津的援助,并未止于灾后重建。多年来,在拉动经济、带动就业等方面,来自天津的力量,对宁强、略阳乃至整个汉中市,一直在发挥着作用。

      灾后重建期间,汉中市曾先后4次赴天津招商,签订合作项目18个,投资金额15亿元。先后组织1840名灾区群众到天津务工、250名学生赴天津求学,开展对口业务培训1640人次。

      由天津援建的略阳中五公路,不仅一举解决了当地5000群众的出行和农产品外运难题,更直接带动了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由3A级景区升格为4A。

      由天津援建的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截至2017年,入园企业已达28家,22户建成投产,实现工业产值34.8亿元。预计到2021年,入园企业达到50户以上,实现税金达到5000万元以上,安置从业人员3000人。

      宁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旭日新能源公司,已经实现为县城居民供应天然气,目前正在建设81公里长输管线,经过安乐河、燕子砭、阳平关等集镇,建成后将气化各集镇和产业园区,彻底改变大山深处人们千百年来烧柴的历史。

      由天津援建的略阳天津职教中心学校,通过开展职业高中、成人学历和短期技能培训等教育,直接服务了超过12000名学生,帮助他们在数控技术、平面设计、客户服务和汽车维修方面,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2018年5月10日,天津和宁强、略阳两地举行项目签约仪式,一批绿色产业、劳务输出项目即将在汉中落地。

      “蜂鸣秦岭”到“汉水扬清”

      震后重建将天津和汉中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再次架起了双方合作和友谊的桥梁。如果说,天津援建汉中,可以比喻为天津助汉中“蜂鸣秦岭”,那天津在南水北调中的受益,则可以理解为汉中报以天津“汉水扬清”。

      汉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发源地就在汉中市宁强县,汉江在汉中市内的干流长度为270公里,出境水量占丹江口水库平均入库水量的60%。因此,汉中便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简单说,只有汉中把汉江水质保护好,天津人民才能用上“一江清水”。

      多年来,汉中也正是服从于国家战略的大利益,放弃了部分自身发展的小利益,通过悉心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来助力实现“一江清水送京津”。在秦巴山区汉水源头,当地放弃了一些矿产开发项目。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禁止在园区兴办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从源头上保证清洁生产。为了保护好汉江源头玉带河,一个三千亩的茶园取代了过去的普通农田,茶树发达的根系不仅可以保持水土,生产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还可以减少面源污染。

      记者手记

      震后十年回访汉中,处处都能看到天津元素,处处都能看到曾经奋战在这里的天津人的影子,也处处都能听到汉中人民对天津援助的真诚感恩,汉中人也用真情厚谊与实际行动,回报天津的无私援手。但我想,津汉之间的交流,两地人民之间的友谊,更是一种超越利益的心灵相通。中华儿女,血浓于水,不管何时何地,有了困难一起面对,越是灾难愈显真情。虽远隔千里,津汉永远在一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