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酒后驾车违法“成本”有多大 交警帮你算算账
  • 酒后驾车违法“成本”有多大 交警帮你算算账

    时间:2018-01-16 16:04:07  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葛强

    酒后驾车违法“成本”有多大 交警帮你算算账

    交警对驾驶人进行酒精检测

      对于那些酒驾司机来说,不仅仅是罚款扣分、吊销驾驶证这么简单,除了这些法律成本外,还涉及自己的社会成本、经济成本、家庭成本等诸多意想不到的成本。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数据显示,在1月11日至13日的两天夜查中,交警部门共查处酒驾60起。为预防“涉酒”交通事故的发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安全宣传科民警列出了“酒驾消费清单”,给广大驾驶员仔细算算酒驾这笔账。

      -法律成本

      饮酒驾驶=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2000元罚款+一次记满12分。

      -经济成本

      驾驶人酒后车祸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保险公司不予理赔。

      -职场成本

      按照规定,从事出租车、货车、客运车辆等营运行业的驾驶人,更是面临失业的危险。

      -时间成本

      二次酒驾或醉酒后开车,即使不发生事故也会失去人身自由,面临最高15天的行政拘留或最高6个月拘役的刑事处罚。

      -家庭成本

      容易对家中未成年子女造成阴影。

      -社会成本

      因酒驾的事故后果影响深远,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影响。

      酒驾醉驾如何区分

      对于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的界定,饮酒驾车指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100毫升,小于80毫克/100毫升的驾驶行为,而醉酒驾车指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驾驶行为。据测算,20毫克/100毫升大致相当于一瓶啤酒,80毫克/100毫升相当于3两低度白酒或2瓶啤酒,所以并不是酒量好,没有醉就不算醉酒驾驶。

      酒后驾驶有哪些危害

      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和脚的触觉能力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判断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容易出现疲劳易困,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有时甚至会在驾驶途中睡着。

      饮酒驾驶的违法成本有多大

      交警告诉记者,酒驾后一般涉及以下六大违法成本:法律成本、经济成本、职场成本、时间成本、家庭成本、社会成本。

      法律成本: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酒驾、醉驾交通违法,均要付出沉重的法律成本。饮酒驾驶=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2000元罚款+一次记满12分。再次饮酒驾驶=10日以下拘留+2000元罚款+吊销驾驶证。饮酒和醉酒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吊销驾驶证+终身禁驾。饮酒驾驶营运机动车=15日拘留+5000元罚款+吊销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醉酒驾驶=约束至酒醒+吊销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追究刑事责任。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追究刑事责任+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我国对醉酒驾车违法行为,不管情节是否恶劣,是否造成后果,都按照“危险驾驶罪”定罪,处拘役1至6个月,并处罚金。

      经济成本:驾驶人酒后车祸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保险公司不予理赔。酒驾发生交通事故,将加重在交通事故中的责任,造成一人死亡的,要承担对死者家属的相关赔偿。

      职场成本:按照规定,党员和国家公务人员出现饮酒驾驶违法行为,除受到交通法规处罚外,还将被通报给纪检监察机关,受到纪律查处。从事出租车、货车、客运车辆等营运行业的驾驶人,更是面临失业的危险,尤其醉酒驾驶将终身不得从事营运类工作。

      时间成本:酒驾付出的时间成本是巨大的,二次酒驾或醉酒后开车,即使不发生事故也会失去人身自由,面临最高15天的行政拘留或最高6个月拘役的刑事处罚。而发生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逃逸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家庭成本:酒驾违法行为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特别容易对家中未成年子女造成阴影。

      社会成本:因酒驾的事故后果影响深远,无数家庭的破碎,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影响。

      为此交管部门提示广大驾驶员:酒驾行为危害社会,破坏家庭,请广大司机朋友引以为戒,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让大家共同携起手来,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通行环境。 兰州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葛强 文/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