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理论】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脱贫步伐
  • 【理论】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脱贫步伐

    时间:2017-06-30 20:55:2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焦玉兰 辛刚国 张有明 陈钰业 赵宪军 康家玮 王凯 张金国

    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脱贫步伐

      编者按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我省而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需要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支撑,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和持续增收能力、提升稳定脱贫的质量和效果。否则,真脱贫、脱真贫、拔穷根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就没有稳定的物质基础。县域经济发展如何驶入“快车道”?对此,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现将部分专家学者观点予以刊发,以期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促进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焦玉兰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因其政治、经济意义,发展水平更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民族团结、社会长治久安密切相关。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甘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大多数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发展能力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实力差异大的特征。在全省21个民族县(市)中,有14个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其中地处河西的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处于全省前列,而地处中南部的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4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3个县和人均GDP最低的两个县均为民族县。东乡县是全国最贫困县之一,在全省县(市、区)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一直处在最末一位。民族地区县域经济落后成为全省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一块“短板”。

      县域经济中特别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为原则,优化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实施分类发展战略。

      对畜牧业发达、矿藏资源丰富的民族县市,如河西的肃北、阿克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继续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以畜牧业为主矿业为辅,走优势产业发展道路。在发展特色农牧产品的同时,引进、改良品种,调整畜牧业结构,组建肉品、皮毛加工企业,形成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链条,开辟农牧民就业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中,要转变粗放卖资源和破坏性开采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平衡。

      对区位优势明显但资源开发能力不足的民族县市,肃南、天祝、永靖等县,应充分发挥毗邻中心城市兰州、武威、张掖、青海省西宁的地理优势,以高原夏菜、无公害蔬菜、水产养殖、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为中心,打造城市“绿色蔬菜基地”“高原夏菜仓库”“无公害蔬菜超市”“水产养殖基地”等,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对资源优势独特、地理位置偏远(主要是距离中心城市远)的民族县市,如合作、卓尼、迭部、玛曲、碌曲、夏河、临潭等七县市,要依托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和影响农林牧渔、城市建设、加工制造以及藏药、水电等新兴、环保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

      对生态环境恶劣、贫困问题突出的民族县市,如张家川县、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舟曲县等8县(均属国家级贫困县),产业方面主要以现有畜牧业、林果业为依托,延伸发展皮革毛纺、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花椒、啤特果等差异化产业,打造地区经济发展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