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我们的高考记忆
  • 我们的高考记忆

    时间:2017-06-09 21:26:17  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首席记者张鹏伟

    我们的高考记忆

    大学时代的合影(前排右一为张国珍)

      小档案

      考生姓名:张国珍 考生籍贯:白银靖远 高考时间:1987年7月7日、8日、9日 考生年龄:17岁 录取院校:兰州铁道学院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录取比例:4人中录1人就业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作为当年永和初中唯一一名考入靖远一中的学生,张国珍懂得珍惜,每天都学得“谨慎”“仔细”,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他深知输不起,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的念头深入身体的每一处肌理。以至于1987年7月7日至9日,张国珍坐在破烂的考场里认真答题,专注地忘记了自己。张国珍是幸运的,他考入了兰州铁道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幸运上榜走出大山

      备考自己制定计划,没有模拟试题,只能死记硬背

      张国珍,靖远城川村人。

      “国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起名的父亲想让儿子“将来更加宝贵”。

      从小学开始,“国珍”果然争气,一直都是班上尖子生,初中毕业只有他一个人考入靖远一中。

      1987,张国珍17岁。这一年刚好是高考恢复十周年,也是张国珍即将高考的日子。

      等到预选考试后,从昔日拥挤不堪、热闹非凡的教室,到空旷得几乎一人一个课桌的教室,学校全部停课,这段时间全靠自学。

      张国珍自己制订了备考计划,重点放在一些记忆的、突击有效的科目,例如生物(含生理卫生)和政治,没有模拟考试,只能死记硬背。

      很快,期待已久的高考终于到了。张国珍至今还清晰记得,考场在靖远一中靠近南侧火车道边的教室,7月7日考数学、语文,8日考英语、理化,9日考生物、生理卫生和政治。

      考场异常安静,考生们埋头奋笔疾书。张国珍也答得认真细致,开考前一阵紧张的汗流浃背,答题时却专注地忘了自己。

      和现在相比,1987年高考录取率很低,张国珍全班50多人,录取了五六个本科和四五个专科。为此,很多同学选择连续复读,俗话说都上到高7、高8,变得有些神经质了。

      好在张国珍是应届考取,而他的同班同学有复读4年的,等到他上大学,张国珍都毕业了。

      大学同学之间凝聚力极强,热衷体育运动,阳光快乐

      张国珍清晰记得兰州铁道学院的校风:“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老师继承了唐山铁道学院遗风,教学非常严格,很多老师外号是“金刚”,同学们中间流传着“四大金刚”、“八大金刚”的传奇故事。

      “老师们大都是1958年从唐院过来的,有海外留学背景,课讲得非常好。要求非常严,我们很努力学习,但补考的比例依然很高,当年铁道学院外号‘兰州补考学院’。恰恰这些,造就了我们能吃苦的品质。”张国珍竞选班干部,当了体育委员。在那个崇尚诗歌的年代,最能引起他共鸣的是席慕容的诗。

      兰州铁道学院课程非常重,每天都有一大堆作业,又经常考试,一门课前后考四五次。全班有69人,张国珍成绩排在前10名。

      白天异常忙碌,晚自习后回到宿舍,大家就开始“卧铺谈”,谈老家、谈同学、谈老师、谈理想和未来,有时到了凌晨两三点还意犹未尽。

      等到周六上完课,大家就兴奋了。泡小说、看电影、跳交谊舞、宿舍吹牛成了日常。

      “当年的大学社团活动不多,主要是班级文体活动,同学们凝聚力非常好。关键是我们有固定教室,同学整天在一起上课,不用东跑西跑,尤其是在专业课期间。我们一个专业就一个班,这样逐渐培养出了班级情结。”张国珍说,直至今天,同班同学关系都很好,一个宿舍的都亲如一家人。

      高中时非常青涩,上了3年,张国珍几乎没有和女生说过话,也只有快毕业时几个女同学问他习题,结果惹得他紧张到不知所措。等到大学,张国珍经常组织班级活动,自己也学了吉他,尤其是口琴吹得溜。如此一个帅气有文艺气息的男生,却在男女问题上似乎依然没有“开窍”,“当时大家谈恋爱多的都是比翼双飞,都是在图书馆、公共教室一起上自习,周末一起看看电影、录像。追女生多是周六晚上请看电影开始。很遗憾,我没有谈过。”

      一个小时把回忆拉长到30年,教授张国珍变得可爱起来,他的思绪甚至越飘越远,不能自已,“当时安宁主要有师大、政法学院、兰州师专、铁院几家,老乡之间周末互相串门,都评价师大饭好吃,农大学生宿舍好,师专学生漂亮。”

      收获学会了吃苦,知道了读书的价值

      “很快,大学4年结束了,我的个头也从1米68长到了1米73。兰州铁道学院给了我专业知识,给了我学习的方法,给了我积极生活的态度,让我学会了吃苦。”特殊年代精炼的“吃苦”道理质朴无华,就像生命之于大地一样。

      都说兰州铁道学院学生老实,但老实的背后却是成功。

      当时毕业是学校分配,每个学生大概有3个单位可选择,张国珍班69人,来了200多个用人单位。

      “毕业后我选择了留校,后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兰大博士毕业都没有想过离开交大,也许是前面所说铁道学院让人养成了在一个单位干到底的性格吧。”时代变了,时代造就的品性却不会变。

      前不久,2016年度中国水业人物教学与科研贡献奖颁奖(全国只有3人)。在领奖台上,张国珍发表获奖感言:吃苦越多、身心越健康;干活越多,知识越丰富。而这一句话,正是兰州铁道学院留给张国珍的座右铭。

      谈到当年大学生和现在大学生的不同,张国珍用一句话概括,“当时的大学生优点是朴实、纯真、听话,能够刻苦钻研,但不足是自我意识不强。”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要结束了,张国珍凝视着远处,脑海中对于遥远高考的思绪并没有结束。

      “让那些逝去的岁月,在阳光照耀的每一个地方盛开着,像一瓶酒越酿越香。”说着,张国珍又转过头望向窗外,这时,一束光正好透过来,落在了桌面上。

      张国珍,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层次人员,国家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认证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记者张鹏伟文/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