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守护绿水青山 推进绿色发展
  • 守护绿水青山 推进绿色发展

    时间:2017-08-28 16:42:1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王光庆

    守护绿水青山 推进绿色发展

      王光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日益深入人心。我们必须把“两山论”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下大气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树牢绿色理念,呵护绿水青山。一要重拳治污。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重点区域的联防联控,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河流管护主体责任,健全河岸生态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警戒保护三条蓝线管理制度,确保水生态和群众饮水安全、充足。加强城乡污染治理,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垃圾清运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对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二要法制保障。注重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建立完善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法律体系,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工作,用法制的手段,更好保证天蓝地绿水净。理顺环保机构监测监察管理体制,打破制度壁垒,增强环境管理和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三要从严监督。深刻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教训,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对严重违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从严处置,激励企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环保执法检查和专项监督,将本域生态环境问题列入重大事项组织调研和作出决定,通过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动绿色发展,培育绿水青山。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必须树立“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的意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转化为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突出绿色发展指标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二要合理优化功能布局。国土是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要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健全财政、投资、产业等配套政策,约束不合理的空间开发行为,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开发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帮扶等措施,实施横向生态补偿,使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回报。三要低碳高效利用资源。低碳循环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要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为重点,深入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真正“变废为宝”,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业,整合开发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最大程度提高文化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和附加值,整体推动发展朝着绿色、循环、低碳的高端方向迈进。

      增进绿色福祉,共享绿水青山。一是在生态富民上要共享。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推动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切实把发展生态的过程转化为富民增收的过程。要结合脱贫攻坚、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和林权改革等政策,发展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好的林业、林下经济,依托本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借景生财”,实现乡村美、群众富。二是在生活品质上要共享。全面推进公共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改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积极破解城乡供水、垃圾处理等难题,促进涉及民生领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和绿色城市建设,将自然、人文、绿色等元素融入城乡建设之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优化宜居环境,增强群众的幸福指数。(作者系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