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第四届中国西北金融高峰论坛筹备工作有序进行
  • 第四届中国西北金融高峰论坛筹备工作有序进行

    时间:2017-09-04 20:54:4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王晓 李贵勇

    第四届中国西北金融高峰论坛筹备工作有序进行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征文活动征集阶段圆满结束

      王晓 李贵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放在突出地位。我省作为中国生态安全的大屏障,倡导绿色发展显得尤为紧迫。日前,由甘肃日报社、兰州财经大学、甘肃省金融学会联合主办的2017第四届中国西北金融高峰论坛,已进入紧张的前期筹备阶段。为支持甘肃省绿色金融、绿色经济发展,2017第四届中国西北金融高峰论坛将以“发展绿色金融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征集绿色金融典型案例和绿色经济典型案例,开展绿色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交流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活动旨在通过案例和论文,进一步梳理我省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引导专家学者聚焦绿色发展,引导社会资源汇集绿色、环保产业,推动绿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我省未来绿色发展的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征文活动自6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省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金融办、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及各地支行的大力支持。至8月15日截稿,共收到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典型案例、绿色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120多例(篇)。

      据统计,在收到的参选案例中,既有银行、保险等金融业相关机构的绿色金融案例,也有政府、企业具体实践的绿色经济案例,涵盖特色农业、新能源、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绿色保险等方方面面。参选论文中,既有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的思考,也有对绿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探讨。参与活动的各方也对本次征文活动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希望此次活动在以学术研究充实甘肃绿色发展理论基础的同时,总结有甘肃特色的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为我省金融业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路径。

      活动开展期间,主办方已经在《甘肃日报》及其网络媒体平台刊发了部分应征作品,前期择优刊登的《白银有色集团循环经济模式“绿循环”助力“大提速”》《发展绿色金融力促文化旅游蓬勃发展――天水市发展绿色金融》等案例,得到了业界关注并引发了广泛讨论。接下来,主办方将对征集到的案例和论文进行整理审核,邀请业界权威作为评委,从案例的实用性、创新型、实施效果、社会影响力、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考虑,择优评出经典案例和优秀论文,并在2017第四届中国西北金融高峰论坛上,对获奖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绿色金融绿色经济典型案例选登】

      武威:唱响绿色主旋律力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摘要】

      武威市立足实际发展绿色农业,通过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大力倡导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和谐稳定、生态持续好转的局面,探索出了一条高效节水、符合武威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背景】

      武威土质肥沃,交通便利,农产品种类丰富,具有发展农、林、牧、副等产业的优势,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瓜菜、肉类生产基地。然而,人多、地少、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武威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做法】

      深化市情认识,科学定位发展目标。2010年初,武威市委作出了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的重大决定。2012年,市委全委会议推出《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决议》,确定到2016年设施农牧业达到70万亩、特色林果业达到150万亩,实现农村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

      加强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武威市推动设施农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全市建成设施农牧业万亩乡镇31个,日光温室千亩以上乡镇46个,规模养殖(小区)3035个。设施农牧业区域化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沿山冷凉灌区设施葡萄、食用菌和沿沙区、民勤湖区甜瓜等农牧业优势产区。

      加大政策支持,助推产业发展。武威市全力争取实施国家与省上现代农业发展、林业重点工程、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农牧业重点项目,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抢抓妇女小贷、双业等惠农贷款政策机遇,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夯实发展基础。自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五项财政贴息惠农贷款”406亿元,农户户均9万元,覆盖全市80%的农户,有效破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瓶颈。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出台水权保障、有偿出让等政策,有效保障了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培育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化水平。武威市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业产业融合力量,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6家,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8548家,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推行标准生产,强化质量保证。武威市狠抓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全市制定颁布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地方标准82项,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加快“三品一标”产品培育和认证,为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强化科技引领、增强技术支撑。武威市依托科技创新和推广,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持续大规模开展培训,培养出一大批种养能手和农民科技示范户。

      【成效】

      1.绿色有机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6年底,武威市设施农牧业万亩乡镇达到37个,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3884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3%。

      2.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2016年,全市设施农牧业亩均收益达到1.9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的60%来自于主体生产模式。

      3.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退耕还林(草)、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森林面积达到757.9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72%。

      【启示】

      1.现代农业发展既要政策引导,又要系统谋划。武威的实践证明,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就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措施和系统的规划。

      2.发展现代农业要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高效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突破口,农产品只有走绿色高效路线,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

      3.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就需要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

      康县:绿色金融助推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发展

      【摘要】

      近年来,康县抓住灾后重建的重大机遇,以“绿色金融”为载体,把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开发作为实施“特色立县”的战略重点。人行康县支行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通过开展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积极构建“扶贫资金+金融+智力扶贫+贫困户”四位一体造血扶贫模式,探索实践了一条贫困山区生态脱贫之路。2015年康县王坝镇大水沟村和阳坝镇获得“寻梦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富裕奖、文化遗产奖,2016年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城关镇凤凰谷村分别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和人文奖。

      【背景】

      康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境内峰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78%,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但人均耕地只有1.76亩,由于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等因素制约,是国家和甘肃扶贫重点县。

      【做法】

      加强“窗口指导”,引导绿色金融支持旅游产业。人行康县支行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优化金融服务,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农行康县支行创新推出了“农家乐”;工行康县支行推出了“网贷通”;甘肃银行康县支行推出了“药贷通”。这些信贷产品,拓宽了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助推休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针对县域特色农业及旅游业的规模、特征与发展规律,银行确定符合特色农业生产周期与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满足中药材种植户、特种水产养殖户、农家乐经营者等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支持形成经济林产业开发体系、食用菌开发体系和中药材开发体系。

      融合旅游产业,扩大绿色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康县加大绿色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力度,对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服务设施、旅游相关产业实施全面支持。一方面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的绿色信贷支持,另一方面以休闲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以休闲、养生、度假为主题,集农业观光、农家餐饮、民俗活动于一体的乡村综合型绿色休闲养生体验度假景区。

      【成效】

      依托绿色金融支持,康县已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美丽乡村,惠及贫困户10909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7%。康县脱贫攻坚突破交通、品牌、基础设施、服务等瓶颈,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建成1个县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21个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69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和5个网货供应平台,发展电商企业38家、物流快递20家,开办网店1180家(贫困村231家)带动6306户23364名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特色产业结硕果:“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目标初步实现,三大主导产业、四大区域产业和四大地方产品的格局渐渐成型,核桃、蚕桑、茶叶、中药材,养猪、养羊、养鸡、养蜂、特种水产养殖各放异彩,以核桃、花椒、茶叶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美丽乡村游助农圆了脱贫梦:长坝镇花桥村打造了集乡村养生、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培训服务中心、集散基地和房车营地,促使260多名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达到了一村带一片、一片带全镇和就地城镇化的效果。该县300多家农家乐和农家客栈,间接带动3500多户从事种植和养殖,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00多户,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

      【启示】

      1.研究制定绿色金融支持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至关重要。康县出台的《绿色金融支持康县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业,加快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实现与当地旅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十分有益。针对康县旅游业发展特点,各金融机构和有关旅游企业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了以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开办质押贷款的业务范围。

      3.推进金融创新非常必要。正是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才充分发挥了金融的作用,有力支持了农业农村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了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进程。

      4.优化信贷服务方式不可或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网络等技术手段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让旅游项目贷款进入“绿色通道”。

      甘肃银行:绿色金融债券支持地方绿色发展

      【摘要】

      甘肃银行于2017年5月22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甘肃省首单10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甘肃银行绿色金融债券的新探索、新实践为我省绿色金融工作开拓了新思路,更为甘肃绿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背景】

      甘肃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绿色金融项目落地生根为着力点,积极支持全省绿色产业发展,为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不断贡献力量。甘肃银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贯彻了国家发展新战略,支持了甘肃绿色产业发展,也提升了自身经营能力。

      【做法】

      一、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新战略。绿色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甘肃银行坚决响应绿色发展战略,在我省率先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二、科学厘清绿债发行新考量。甘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甘肃银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绿色金融理念,加大对绿色制造、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方面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通过自主研发绿色金融产品、发行绿色债券等具体实践,不断积累绿色金融发展经验,提升自身绿色金融经营能力。

      三、全力做好绿债发行工作。为做好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工作,甘肃银行举全行之力推进实施。一是选准做实项目储备,做好债券发行、资金募集、项目投放和贷后管理相关工作。二是协调配合有关机构,认真准备承销协议、评级报告、法律意见书、发行公告、募集说明书、资金投向承诺函等资料。三是做好路演发行,圆满完成发行计划。

      四、主动拓展业务领域。为切实提高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甘肃银行着重梳理了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按照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准确对接绿色发展项目,精准发力助推我省绿色产业发展。

      五、进一步强化管理手段。为使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甘肃银行制定了《甘肃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募集资金用途,建立专门台账,强化全流程管理,做好评估和信息披露,提高了资金使用透明度,切实防范了“漂绿”现象。

      【成效】

      一、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甘肃银行成功发行首单绿色金融债券,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我省绿色发展事业,也引导其他法人机构积极介入绿色债券发行。

      二、强化了资源配置功能。绿色金融债券通过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领域,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科学有效。

      三、优化了资产配置策略。绿色金融债券为银行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需求和银行资金期限结构错配问题。

      四、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绿色金融债券信息披露等市场化约束机制倒逼银行发力规范绿色金融业务、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提高其专业化经营能力。

      五、促进了产融结合。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有力支持了我省企业绿色环保项目运营,同时,丰富了银行债券发行品种,引导投资者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资产配置中,形成有效的产融结合新模式,促进我省绿色产业发展。

      【启示】

      一、完善正向激励措施。综合运用财政、货币等激励政策,降低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金融业务成本,激发投资者投资积极性。

      二、构建信息共享交流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整合政府、企业、市场等方面信息,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畅通银行获取授信对象信息渠道,降低银政、银企对接成本。

      三、探索尝试资金介入新模式。针对半公益、半市场类项目,建议政府采取打捆方式,将收益项目、非收益项目打包成类市场化项目,组合成有综合收益的市场化项目。针对完全市场化的绿色发展项目,按市场化经营原则主要采取信贷资金直投方式。

      四、增强企业技改主动性。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切实将企业环境正负效益内部化为收益和成本。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采取适当措施对企业环保技术升级改造给予政策支持。

      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并积极协调、选派人员到具有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行业优势的银行跟班学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