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兰州:渐行渐远的街头便民摊
  • 兰州:渐行渐远的街头便民摊

    时间:2017-11-22 17:33:24  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记者 滕效宏

    渐行渐远的街头便民摊

    杨世忠维修自行车

    邵西安夫妇在便民服务亭内修鞋

      曾经几何,走进大型商场,一进门就能看到醒目位置贴着便民服务措施:免费提供针线包、免费提供老花镜、免费做裤边……如今,这些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慢慢消失了。不仅大商场、小商店的这些服务没了,甚至连街头修修补补的便民摊也越来越少了。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业态如何变化,给老百姓留下一点方便,到什么年代都是应该的。11月21日,记者就我市城区街头各种维修摊点进行了走访。兰州晚报记者滕效宏文/图

      1

      修鞋摊 能帮别人解决着急事感觉很高兴

      在安宁区西路街道兴安路与万新路十字口,有一处街道便民服务亭。11月21日,记者看到,亭内摆有修鞋、修补衣物和维修自行车的摊子,5名摊主每天从早到晚坚守在那里。今年都已64岁的修鞋摊主邵西安夫妇守着摊子,不时有人前来修鞋。

      邵西安说,他们来自河南,他原来在万里厂上班,2012年退休以后没事可干,就跟着老伴在万新路十字摆摊修鞋。“我老伴1984年从老家来到兰州从事修鞋行业,这修鞋摊一摆就是30多年。当时我们摆摊的地方还是一个小市场,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小市场改造成了道路,我们就在人行道上设点摆摊,一直到现在。”邵西安说,刚开始摆摊收入挺好,除去工商管理费、税费、卫生费等,每月的收入要几百元,比上班挣的工资高。现如今修鞋的客人不多了,收费标准虽然提高了,但相应的成本不断增加,除去成本外,月入两三千元。累是累了点,但感觉比较舒心。“我每天能给人家解决着急的事儿,我感觉很高兴。”邵西安的老伴徐女士说。

      正在修鞋的张女士说,她家就住在万里厂家属院,全家人的鞋子都是拿到邵西安夫妇这里修,他们收费也比较合理。上小学的儿子特别费鞋,鞋尖总是破,其他地方还是新新的,扔了怪可惜的,所以就拿来修修,还能穿几个月。再说了,补一下仅仅一两元钱,感觉挺划算的。“这种修修补补的活,自己做不了。”她说。

      说话间,邵西安剪了一小块补丁,然后将张女士拿来的鞋用修鞋机缝补了几下,一双鞋便修好了。

      以前,兰州城区修鞋的小摊很多,摊主大多是外地人。那时候,人们的鞋磨坏了,都要修一修再穿几个月。如今生活水平高了,没等到鞋坏,就已经买新的了,一双鞋穿两三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是摊主最大的感触。还有一个原因,现在的鞋子款式越来越新潮,很多年轻人的鞋子坏了,小摊上根本没法修理,只能去找更专业的店铺维修,或者直接扔了算了。

      “都是党的政策好,几年前,政府取消了各种税费,这样下来,我们每月就能节省上百元呢!”邵西安说,今年4月份,相关部门将他们原来的摊子进行了改建,不仅加了棚子,还粉刷一新,现在坐在亭子下缝缝补补,能挡风避雨,感觉很舒心。

      2

      缝补摊 比起其他摊主生意还不错

      买了裤子缝个裤边,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需要的服务。在安宁区兴安路中段一排平房商铺里,就有一位来自武威市的周女士,今年40岁的她已经在兰州做缝缝补补的活计20年了。

      “换拉链这种活现在还不少呢。”周女士说,做衣服这个本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算不得什么。然而年轻小两口拿着一个拉链发愁缝不上的却不在少数。

      周女士说,她父亲在兰州上班,20年前,她就随父亲到兰州。但因没有特长,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就买了一台缝纫机,在街边上支个小摊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没想到活还比较多。由于是固定的摊位,渐渐地生意多起来了,而且这种小手艺活,比卖服装挣钱要多。“我问过一些来换拉链和缝补的年轻人。有些年轻人认为自己手笨缝不上,也有的年轻人买了针线备在家里,真想用的时候却又找不到。于是,几乎每天都会有年轻人带着衣服上门要求换拉链、缝扣子。”周女士说,“刚开始换一个小拉链仅仅两三元,现在换一个到了五六元了。看似小本生意,月入4000元还是不成问题的。”

      与其他便民小摊相比,周女士的生意还不错。“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买件新衣服看似简单了,我倒觉得,现在的衣服质量不如以前了。就拿简单的一个扣子来说,现在基本是机器钉扣子,扣子更容易掉。”周女士说,而衣服稍有不合身,拿到小店稍加改动,花不了多少钱,省却了来往邮寄的麻烦。还有一部分人比较特殊,他们拿着高档衬衫来到摊子上,衬衫领子磨破了,可以把领子拆掉,翻过来缝上,就像新的一样了。

      3

      修车摊 修车不是主业主要是锻炼身体

      十多年前,只要自行车出现机械故障,推不了多远,便能找到修车的小摊。现如今,修车的小摊已经很难找到了。杨世忠老先生在安宁区西路街道便民服务亭前开设了自行车维修摊,今年70岁的他,已经修车50年了。

      杨老说,他是上世纪80年代从老家陕西到兰州上班的,在兰飞厂当维修工。由于之前在老家就干过自行车维修,他到兰州上班后,下班和节假日期间都会上街摆摊维修自行车,最多的一天可以修20多辆自行车,每月纯收入200多元。而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也就40块钱左右,一辆自行车的价格也在两百元左右。维修一个部位也要好几块钱,不算个小数目。因此,自行车坏了,人们都会找他维修,渐渐地人们对他的维修技术和维修质量都认可了,活计多了,收入自然就多了。

      当初在厂里上班收入比较少,改制时杨世忠就提前退休选择了“下海”。最幸福的日子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当时修车一个月的收入要顶上班几个月的工资。到后来,骑车人少了,挣钱也就越来越少了。至今虽然还有附近居民上门修车,但挣钱并不多,而且生意比起当年也淡了很多。

      “现在是汽车时代,每天马路上来来往往的都是汽车,加上今年出现共享单车,需要维修的自行车比以前更少了。”杨世忠说,据他了解,10多年前兰州市民拥有的自行车数量还在100万辆左右,修自行车甚至需要像“挂号”一样排队等待,隔日来取。十多年过去了,街上骑自行车的人不知不觉已被排队的机动车取代,他的自行车维修摊子也逐渐被冷落。“现在好的一天能修四五辆自行车,每月的收入也就一千块左右。虽然少,但心里感觉舒坦,因为我还有退休工资,维修自行车不是主业,主要是锻炼身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