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为英雄王学风寻找家乡续:这些线索哪些指向安徽砀山?
  • 为英雄王学风寻找家乡续:这些线索哪些指向安徽砀山?

    时间:2018-04-09 15:41:07  来源:齐鲁网  作者:王玉晴,苏发东

    齐鲁网安徽省砀山县4月8日讯

    王学风画像(来源: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编者按王学风,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于1926年出生,1948年从辽宁锦州参军,1951年4月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他的家乡一直未能确定,一说在安徽砀山,一说在山东海阳。为了英雄魂归故里,闪电新闻记者兵分两路,进行了深入调查。

    大部分资料上所写的王学风籍贯都是砀山县。但王学风牺牲后,军队向砀山多次发函,却没能找到王学风的任何家属。他的家到底在不在砀山?

    一、麻袋里找出英雄档案 成珍贵线索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位于鲁、苏、皖、豫四省交界处,向北与山东单县接壤。在这里,闪电新闻记者见到了一位必须要见的人——砀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的王东超。他寻找王学风的家乡,已经有13年了。

    王东超告诉记者,1995年,砀山县委人员赴朝鲜考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墙上,他们意外看到了一行字:王学风,一级战斗英雄,江苏省砀山县人。(注:砀山县现划归安徽省)当时一行人员非常惊讶,因为从来没听说过家乡有如此重要的人物。

    英雄王学风的身世之谜,就是从这次参观开始的。既然砀山县出了这样一位战斗英雄,为什么当地人从未听说?砀山党史研究室、砀山档案馆也没有任何关于王学风的记载。为了帮烈士找到家乡,王东超决定把这件事追下去。在王东超办公室,闪电新闻记者得到了此行第一个珍贵的线索: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调取的英雄王学风的档案。

    王东超告诉记者,这是2011年总参部的一个老乡辗转三次前往档案馆,最后从一个麻袋里翻出来的。之后砀山去函,拿到了这份档案复印件。

    档案中有一张1953年填写的“个人请功报告表”,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王学风籍贯为江苏省砀山县六区王寨镇,也就是现在安徽省砀山县王寨。对于王学风的生平事迹,档案中也写道:“8-15岁放猪,16-20岁上学4年,当年锦州铁路局当警察,22岁解放。”这份档案是王东超十几年搜寻到的线索中,最重要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辽宁丹东志愿军纪念馆提供的一张英雄王学风的画像。这也是闪电新闻记者仅有的两个书面依据。

    但是,王学风的家在王寨哪里?到底有没有这一户人家?而且,山东海阳也有不少王学风为海阳人的线索(跳转海阳那一路稿子的链接)。所以,仅凭档案并不能完全认定王学风就是砀山人。记者决定到档案上所写的王寨镇,实地考察一下,那里是否有王学风生活过的蛛丝马迹。

    二、疑似亲哥画像与英雄高度相似

    档案所写的王寨下辖有18个村。记者通过多方联系,了解到在其中的家和村有一户与王学风的经历可能贴合。这家的孩子小名叫宝风,没有大名。宝风是1926或1927年生人,这与英雄王学风的年龄相符。由于父母去世早,宝风与哥哥嫂子一起生活。十五六岁时,宝风因与哥嫂不和离家出走,此后再没有回来。

    记者希望通过宝风的哥嫂或其它亲人,试着寻找一些宝风的消息。宝风的哥嫂已经去世,而宝风哥哥的孩子,也就是他的亲侄子,现在还住在家和村,名叫王法顺。听说闪电新闻的来意后,他从自家衣柜顶上,拿下了一个相框。

    王法顺介绍说,画像中的人是他的父亲。这是家人在他病重时,找一个走街串巷的艺人画的,当作遗照用。

    将英雄王学风的画像和他可能的亲哥哥的画像放在一起看,记者惊讶地发现,两个人长相竟高度相似,仔细对比两人的样貌,从眉毛、眼睛、鼻子、颧骨等等各处,到脸部神态,都非常相像。

    但是,这幅画是否是真的呢?记者让王法顺拆开了相框背面的木板。画的背面写着:“1975年画,享年58岁”。仔细观察,这张画已有多处折皱破损,而且相框也落满尘土,看起来确实比较老旧。记者问同去的村干部,他表示见过王法顺父亲:“跟画上长得差不多,就是比病重时胖点。画画的时候他还能坐着,不是躺着。”

    在画像下方,还有一张宝风侄女一家的照片。从照片上看,侄女也是高颧骨,塌鼻梁,和王学风的样貌相似度也比较高。

    发现了一个可能的人家,找到了一个可能的人物“宝风”,记者的调查迈出重要一步。但仅凭画像相似,还不能完全确定宝风就是王学风。村里其他人是否认得王学风的画像?是否能够指出,英雄画像就是当年的宝风?宝风的经历,又能否与英雄对得上?

    三、89岁老人:照片只有嘴比较像 但童年放猪记忆深刻

    宝风如果还健在,已经有92岁了,寻找和他同龄的人,已经不太容易。在他家旧址附近,记者找到一位邻居。他小时候和宝风一起玩过,但宝风走时他才4岁,对宝风记得并不清楚。记者又辗转打听多位邻居,终于得知村里有一位89岁的王法龄老人,是宝丰童年的玩伴。于是记者拿着画像来到他家中询问。

    王法龄老人并不认为画像和宝风很像。他说,英雄画像和宝风只有嘴比较像,其它看不出来;不过,和宝风玩耍已是近80年前的事了,他也记不很确切。

    询问画像无果,记者想起,档案上王学风的事迹有一段“八到十五岁放猪”。这句话十分特别,想来若不是英雄本人自己写在简历里,或亲口告诉战友,填写请功表的人大概不会、也没有理由凭空写上这一段。八到十五岁,宝风还没有离开村子,我们向老人询问起宝风是否放过猪。

    王法龄老人记得清清楚楚。他说,当年宝风是村里的孩子头,宝风放猪他就跟着去。老人带我们来到了当年他们放猪的河滩。现在,河流 已经被庄稼地取代,只有散落的几片芦苇还能看出这里曾经是个河滩。我们向王法龄老人求证当年放猪的细节。

    “当时把猪赶到这里来,让猪吃食,我们就到河里洗澡。洗一下午,傍晚回去。”

    村主任也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和宝风一家是邻居。宝风当年调皮,故意把猪淹死了,这件事全村许多人都知道。

    四、耳边溜走的证据——一位年轻人打来的电话

    档案、照片、放猪的经历,在砀山找到的这些碎片,逐渐拼凑起一条清晰的线索:在档案上所写的地址,的确有一户外貌相似、经历部分一致的人家。但线索之外,仍旧有不少疑点,让记者不敢确定王学风就是砀山人。

    记者从宝风侄子王法顺还有村里邻居处了解到,宝风十五六岁离家出走以后,再也没有音讯。因此,砀山能够找到的,都是他16岁之前的经历。他在村里没有上过学,档案上写的16-20岁上学四年,之后到辽宁锦州做警察,再加入解放军,这段经历,现在在砀山都是无法证实的。而且,王宝风的名字变成王学风,大家也只能猜测,可能是投奔了有钱人家,上了学之后起的。这些谜团,在砀山暂时都找不到更多线索。

    关于这些疑点,党史研究员王东超向记者回忆了一件遗憾的事。多年前,他曾接到过一个年轻人打来的电话。那人说,他爷爷看到寻找王学风的文章后,说这人就是他家的。当年,他爷爷收留了个孩子放牛,他家那一辈孩子都叫王学x,后来孩子又离家走了。王东超说,如果收留和离家的时间对得上,收留期间又让这孩子让了学,又给孩子起名叫王学风,那就接得起来了。只可惜,当时年轻人对上述信息都不知道,王东超也就没再问下去。现在,由于16岁离家后的信息缺失,年轻人的这通电话又浮现在王东超脑海中。无奈多年前的那部手机已经损坏,年轻人的联系方式也随之丢失。

    目前,宝风证据链所缺少的就是他十五六岁(1941-1942年)离家出走后的线索。希望在当时收留过砀山的男孩、送他念过书或在辽宁锦州见过相似经历少年的人,或者王学风的老战友及亲属,能够与闪电新闻取得联系。此外,党史研究员王东超也在继续寻找经历与王学风更相似的人家。

    线索不仅需要在砀山和海阳本地寻找,也需要在抗美援朝纪念馆、解放军档案馆等官方机构寻找。目前砀山与海阳两地所找到的证据,多是较软的,若能有更多当年参军的资料,证据将更有说服力。

    虽然两地都在搜寻资料,但英雄出生在砀山也好,海阳也好,都是全中国的英雄,不分省界。砀山与海阳两地也表示有这个共识,不会计较英雄最后的归属。实事求是找到他真正的家乡,就是双方最大的心愿。

    闪电新闻记者 王玉晴,苏发东 安徽省砀山县报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