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国字号”平台引领青岛创新
  • “国字号”平台引领青岛创新

    时间:2018-04-09 15:48:39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作者:

    截至目前青岛市已引进研发机构48个,形成了以12家中科院研究所、17家知名高校、12家大企业和7家国际机构组成的研发机构群体,涵盖了海洋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仪器仪表、能源技术等专业领域。作为创新要素的源头,引进机构共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600多人,累计申请专利1542项,创办、孵化企业200余家,注册资本近50亿元;与青岛近千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签订技术交易合同突破500项,实现技术交易额近10亿元

    连日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不断传出好消息,中国工程院“海洋强国战略研究2035”项目启动、在俯冲带物质循环研究中取得突破、首次揭示南海扩张期地幔本质及扩张动力学……作为依托我市建设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海洋国家实验室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提升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据了解,近年来青岛市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引进高端研发机构,鼓励争创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了一批面向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逐步构建起涵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和创新服务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成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

    “深海”与“高铁”,三个国家级平台率先发力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既是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聚的时代要求。

    据市科技局科技条件与基础处处长张宁介绍,青岛市着力推进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全市创新平台体系当中,已落地的三个国家级平台和两个正在筹建的中科院系统“国字号”平台,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自2015年以来,国家深海基地、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相继在青落地启动,是我市目前最重要的三个国家级高端创新平台。

    国家深海基地作为我国首个面向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海洋新兴产业服务的多功能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初步完成地面保障设施建设和系列深潜器及其工作母船配备,形成了以“蛟龙”、“海龙”、“潜龙”深海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其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完成5个航次、150多次下潜的试验性应用。据透露,目前国家深海基地正在开展“深龙”(深海钻探)、“鲲龙”(深海开发)、“云龙”(深海数据云计算)和“龙宫”(深海空间站)的支撑保障条件研究论证,全力打造“六龙一宫”深海探测网络体系,突破海底立体观测、深潜、深海作业等关键技术,为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全面、持续勘探海洋奠定基础。

    海洋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首个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在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集聚了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团队,其中两院院士30位、千人计划学者19位,在海洋科学研究和相关装备技术研发方面,打造了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创新高地。特别是自去年以来,海外联合研究中心、智能超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建设相继启动,大洋钻探取得重要进展,海洋国家实验室步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今后,海洋国家实验室还将继续瞄准世界前沿问题,组织实施“透明海洋”等涉海重大专项,加快推进大洋钻探船、E级超算等涉海重大基础设施落户青岛,在加快培育海洋大数据、海洋药物等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作用。

    由青岛市与中车集团共同打造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内首个获批建设的技术创新中心,自2016年获批以来,在完善体制机制的同时,先期启动高速磁浮实验中心等6个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今年1月初,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中车工业云平台、环境风洞综合实验室等5个项目正式签约入驻,瞄准了世界轨道交通产业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和科研创新方向。3月20日,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工建设,标志着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据介绍,下一步该创新中心还将积极引进德国蒂森克虏伯、西南交大等国内外高端机构,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和产业技术合作与转移中心,辐射带动世界动车小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

    “新能源”和“大海洋”,“中科系”加快形成新平台

    近年来,“中科系”在青加快集聚,已经形成了“两所八基地一中心一园一城”的格局,使青岛市成为全国中科研发机构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因此,青岛市正在筹建的两个中科院系统的“国字号”创新平台,可谓“水到渠成”。

    2017年10月,中科院确定由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牵头,集聚中科院内外能源领域优势资源,共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推进洁净能源领域的重大成果产出和新动能培育,重点为国家、区域提供系统能源解决方案。据了解,目前中科院为配合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建设,已启动实施了洁净能源先导专项,以打造国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新体系为目标,推动能源技术和产业创新。青岛市也将借此契机布局能源产业,打造一批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包括启动建设崂山新能源产业示范园、董家口高端能源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园、平度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基地、古镇口军民融合产业化基地等,培育2-3个产值超百亿的新兴产业。

    另外一个正在筹建的创新平台已经被写入了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那就是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今年1月,中科院批准该中心筹建。该中心将依托“科学”号科考船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科院海洋所牵头,联合中科院沈自所、大气所、南海所、上海药物所等其他12家研究所共建,实施“智慧海洋”和“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在海洋环境安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灾害防控等领域进行创新和应用。“这些研究所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代表着国家水平,他们的合作共建相当于将中科院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青岛集聚。”海洋所所长王凡告诉记者。未来,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目标是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

    技术交易额近10亿元,各类创新平台形成梯队

    除了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青岛市多年来持续引进的高端研发机构、布局建设的技术研发类创新平台,以及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建设的创新服务平台,已经形成了梯队效应,在岛城的创新版图上星罗棋布。各类创新平台聚力创新、服务转型、运作灵活、大胆探索,充分发挥了集聚要素资源、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创新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在我市的创新产业链上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引进研发机构48个,形成了以12家中科院研究所、17家知名高校、12家大企业和7家国际机构组成的研发机构群体,涵盖了海洋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仪器仪表、能源技术等专业领域。作为创新要素的源头,引进机构共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600多人,累计申请专利1542项,创办、孵化企业200余家,注册资本近50亿元;与青岛近千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签订技术交易合同突破500项,实现技术交易额近10亿元。

    全市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产业技术进步和行业共性技术,建设了大批技术研发类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17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6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此外,我市依托重点企业建立了48家海外研发中心,5家单位与海外机构组建的联合实验室被纳入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

    此外,青岛市自2013年以来布局建设了14个公共研发平台和20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以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17年底,各服务平台累计对外服务超过10万次,检测样品数6.6万个,设备累计开机5.9万小时,服务企业数量1.6万家,组织培训、会议1600余次。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各服务平台共申请专利280项,获得授权91项。

    据悉,今后青岛市将突出产业需求,支持引进机构科研成果本地转化,引导各类创新平台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