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我奋斗 我幸福】退休教师当创客 德阳7旬老人造船今日试水成功
  • 【我奋斗 我幸福】退休教师当创客 德阳7旬老人造船今日试水成功

    时间:2018-04-03 15:52:13  来源:  作者:

    四川新闻网德阳4月3日讯(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3日上午,在德阳市区旌湖上,一艘新船由北向南慢慢驶来,船体经过的地方,留下一道道向后溜走的波纹,水面上的垃圾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不错,这正是一艘打捞垃圾的自动清运船,而他的发明者是一位7旬的退休教师邓三民。

    经过4年多的努力和坚持,今天上午,在众人的见证下,邓三民发明的水面垃圾自动清运船在旌湖试水成功,并开始推向市场。

    清洁工人使用邓三民制造的船打捞垃圾

      新船试水成功

    清运船获得五项专利

    旌湖上,三名清洁工人站在船上,其中一名工人掌控着船只的行进方向。当船只经过,船后的水面顿时变得干净起来,原来水面漂浮的垃圾已经跟随着前面的传送带被带进了船上。整个过程,不再需要人工去打捞垃圾,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工人们轻松了许多。

    据邓三民介绍,该船6.6米、宽2.3米,船体重心低、船速慢,有三个浮箱。若每秒前行0.5米,1分钟便可回收60的水面垃圾,并可连续回收,工作效率是普通工人的50倍以上。如果水面垃圾较多,不到30分钟便可回收1.5吨以上的水面垃圾。

    初看这艘船,不外乎就是船身里面加了一个传送带,非常简单,但是它却有两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科技感十足。

    “本船具有节能降耗特性,这也是本船的最大创新。”邓三民说,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船体在前行中大大减少了向后的排水量。当船向左转可关闭右边水流通道,反之可关闭左边水流通道,如此保守估计平均减少向后排水量约50%。而且当水面垃圾较少时也可以停止自动清理,采用人工打捞,可再次节省油耗。

    闲不住的退休教师

    当起造船工人

    今年76岁的邓三民是德阳安装工程学校的一名退休老师。他的家安在了旌湖边上,去湖边散散步成为了他退休后每天要做的事。渐渐的,旌湖水面上打捞垃圾的工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些工人驾驶着小船在湖里捞垃圾,稍微一动船体就开始晃动。”邓三民说,时代在进步,这样的打捞方式太落后了,效率也不高,而且工人容易发生危险,掉进湖里。

    2013年,邓三民找到了主管旌湖水面垃圾打捞的园林部门,建议购买一艘适用打捞垃圾的船只作业。得到的答案是,市面上没有这类的船只销售。邓三民说,他自己也曾打听过,确实没有用于城市河流的这类船只。于是,他决定造一艘出来。

    邓三民的想法得到了园林部门的支持。他通过观察和思考,然后查阅了相关资料,用了一周时间,就提出了设计方案并获得了通过。他初步设计的船是左右两边设浮箱,中间是过道,安装垃圾收集装置,配套两台低成本柴油机带动。

    邓三民(右)获科技成果转化奖

    成立公司

    要将自己发明推向市场

    在今天的“水面垃圾自动清运船”试水发布会上,76岁的邓三民接过德阳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奖”,心里感到十分高兴,这说明他多年来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这份认可来的不容易。

    按照初步的设计方案,2014年4月,邓三民制造出的一条宽2米、长4.9米的清运船正式下水作业。这是他花了两个月亲自督导工人生产的。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却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收集垃圾的传动带、船只转弯等方面。

    2016年,邓三民攻破难关,决定自费两万元制造出第二代“水面垃圾自动清运船”,然而却遇到了不少困难。

    “最大的困难是来自家人的不理解。”邓三民说,家人认为退休后,应该好好享受生活,而不是整天东奔西走去做看似没有未来的研究,实在是有些自讨苦吃。

    不过,这并未阻止邓三民前行。而且他还得到了德阳市科知局与旌阳区科技局的支持,为他入驻德阳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提供办公场地,帮忙注册公司,申请专利,协调相关部门,寻找协作生产厂家等等。

    德阳市科知局局长何升元说,邓三民老师致力科学实践、勤于探索的精神值得学习,他是众多“德阳创客”中的一员,又是“德阳创客”精神的代表和缩影。

    如今,邓三民的公司已经取得了“四川省船舶生产企业生产资质证书”,而今天的第三代“水面垃圾自动清运船”便是他推向市面的第一批产品。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