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 静海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枪林弹雨打不垮的战斗堡垒
  • 静海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枪林弹雨打不垮的战斗堡垒

    时间:2021-04-16 20:09:01  来源:北方网  作者:晚报张家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天津北方网讯:静海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位于静海区王口镇瞿阝里村,该支部4位创建者的事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1942年3月,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八分区津浦支队进入大城、文安、静海三县毗邻地区,以文安洼为活动基地,逐步在静海、独流周围的敌后村庄开展工作。在党的领导下,瞿阝里村村民苑佩芝、苑正春、申秀英、王文谦加入了秘密宣传抗日主张和救治八路军伤员的队伍。当年,中共大城县七区组织委员张恒在和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负伤。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组织上安排苑佩芝等人将张恒接到瞿阝里村养伤。

    在苑佩芝家,张恒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平时在家中休养,如果有敌人来搜查,他就进入地道中躲藏。在此期间,经张恒等同志介绍,苑佩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苑正春、申秀英、王文谦先后入党,并组建了静海的第一个党支部。

    党支部虽然人不多,但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了救助八路军伤员,苑佩芝等人带领乡亲们在自家房屋和村里的药王庙下面挖了很长的地道。在那个年代、地道成了很多八路军伤员的生命庇护所。党支部还积极开展地下工作,掩护和转移干部,交接伤员,送情报,组织捐款捐粮,开展妇女工作,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了贡献。

    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苑佩芝改名“王志远”,苑正春改名“杨志远”,王文谦改名“高志杰”。“在一次战斗中,苑正春的脚后跟被敌人的子弹打穿,血流如注,他忍者钻心疼痛坚持战斗。当时受治疗条件所限,他落下了残疾,人送外号‘瘸老杨’。”瞿阝里村原党支部书记苑向文告诉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苑佩芝、苑正春、申秀英、王文谦并没有以功臣自居,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申秀英积极为党工作,1959年因病去世。苑佩芝在秦皇岛担任领导职务,1971年去世。苑正春一直留在瞿阝里村工作,于1993年去世。王文谦曾任静海县副县长、天津地区水利局副局长,1975年在廊坊水利局退休,1997年去世。

    王文谦的女儿王金荣回忆:“从小到大,我们和父亲总是聚少离多,因为他从事的是水利工作,调动频繁,大多数时间是在水利工地和现场。他总是奔波劳累,为了掌握工作进展、进行现场指挥,经常和施工人员一起吃住。有一次,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我问他:‘爸爸,您整天这么忙,累吗?’他很知足地说:‘比起我们当初打鬼子时把命都系在裤腰带上,现在忙点累点不算什么。’1963年洪水,父亲一连多日坚守在独流减河大堤上,母亲虽然有病,但在抗洪的紧要关头也冲上了前线,我们几个孩子被组织安排到安全区域。”

    虽然四名革命前辈已经相继离开,但他们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至今,在瞿阝里村、王口镇,乃至整个静海区仍传颂着第一个党支部的革命故事。2019年,静海区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建立,成为静海区学习党史和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瞿阝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丹丹告诉记者,村干部和村民时刻不忘用革命前辈的精神激励自己。苑佩芝的后人苑会森说:“爱国、勤恳、上进、艰苦奋斗,是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要学习前辈的对党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努力为全体村民服务。”现任村党支部委员、苑正春的重孙子苑会松说。(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