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知名文化学者蒙曼赞西和:古风盎然就是最大的诗意!
  • 知名文化学者蒙曼赞西和:古风盎然就是最大的诗意!

    时间:2017-08-23 16:11:37  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王占东

    国内知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主讲《乞巧大讲堂》。

      每日甘肃网西和8月22日讯(见习记者王占东)“我们中国话里说,女儿的骨肉是水做的,今天女儿节来了,雨也来了,这是好事儿!”8月22日,国内知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七夕节前走进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西和,讲述中华古典乞巧诗词的意境和美感,阐释千年乞巧、诗意西和的大美。一开讲,她便把西和的朦胧烟雨与乞巧女儿节之间的关联之美呈现给了大家。

      当天,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甘肃西和开幕。蒙曼以“秦风西和――远古的守望”“诗意西和――山河的诉说”“巧兮西和――女儿的梦想”三个篇章讲述了西和流传千年的诗意美、生态美、人文美。言及西和保留了中国完整的乞巧文化,蒙曼称赞说:“如今我们常说诗意,什么是诗意?诗意不是写了多少诗,古风盎然就是最大的诗意!”

      我为什么以《诗经・蒹葭》开始?因为这是《诗经》的秦风

      秦地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脚下

      当天的讲坛,蒙曼选择了从《诗经・蒹葭》讲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蒙曼说,我为什么以《诗经・蒹葭》开始?因为这是《诗经》的秦风,是秦地的歌声。秦风在哪里?在秦地。秦地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脚下。在这片西汉水润泽的大地上。那伊人又是谁?是织女,是秦人的先祖女修巧娘娘。那阻挡伊人的河水又在哪里?就是我的西汉水。

      2500年前的西汉水是多么的诗意……

      随之,蒙曼引经据典地讲述了西汉水流域曾是秦人的重要生活生产之地,尤其是随着陇南市西和县与礼县间的大堡子山秦墓出土,证明了西和就是秦人的重要栖息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秦人的精神和一个大秦帝国的出世,也留下了流传千年的不朽诗篇。

      随后,蒙曼又以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讲述了诗中的“河汉”即指西汉水,对应天上的银河,银河边最亮的一颗星即为“织女星”。从蒹葭中“在水一方”的女神,到汉代隔着银河守望爱情的星星,都是西和乞巧美好的历史起源。

      七夕是悲情的

      但转到乞巧就是让人温暖的

    国内知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主讲《乞巧大讲堂》。

      在《诗意西和―山河的诉说》篇章里,蒙曼以杜甫《秦州杂诗》十四、林杰《乞巧》、苏轼《次韵晁无咎学士相迎》等诗词分享了唐宋乞巧文化以及历史深处的西和魅力。

      蒙曼说:“说起唐朝的七夕你会想到什么?我想到的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蒙曼指出,在唐代,宫廷的七夕节远比民间热闹。每逢七夕,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会上到高楼之上,祭拜牛郎与织女,宫女们要穿九孔针、五色线。而从林杰的《乞巧》中,则可以看出民间的七夕节、乞巧节。

      说到此,蒙曼充满感慨地说,七夕是悲情的,但转到乞巧就是让人温暖的。你看林杰《乞巧》诗里的景象:“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是何等的热闹。

      杜甫为什么想终老这里?苏东坡为什么又梦到这里?

      古风盎然就是最大的诗意!

      蒙曼说,其实,西和也是让人感觉温暖的地方。

      她引杜甫由陇入蜀途中作的《秦州杂诗》十四“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指出,杜甫经过西和不想走了!既不想回老家河南,也不想回自己的仕途之地长安,而是想留在西和。

      为什么呢?你看“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西和是古仇池国故地,仇池国在五胡十六国那个乱世里,在这儿建立了一个前后存在300年之久的国家,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据《水经注》记载,这里山高,易守难攻,上有平地百顷,还有99道水泉,还可以煮土为盐。在五胡十六国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有粮吃,有水喝的一个地方,就是百姓的乐土,就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桃花园”!

      蒙曼说,杜甫想留在这里,他有没有号召力?如果说在唐代他的号召力还不是很强,但是到了宋代,杜甫的号召力就有了“神一般的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苏东坡梦到了杜甫喜欢的西和了!

      你看,苏轼《次韵和晁无咎学士相迎》里的写的“梦中仇池千仞岩,便欲揽我青霞。且须还家与妇计,我本归路连西南。”这是梦,但梦反映的是人们的渴望。

      从《诗经・蒹葭》到杜甫《秦州杂诗》不想回老家河南、仕途之地长安,想在这里终老,再到苏东坡《次韵和晁无咎学士相迎》梦到这里,西和是中国文人的桃花园。遗憾的是,他们都没留在这里。但西和却留下了中国自古以来最完整的乞巧文化。如今我们都说诗意和远方,什么是诗意?诗意不是写了多少诗,古风盎然就是最大的诗意!这是中国人灵魂的寄托,乡愁的所在。

      乞巧之美世界看见

      西和女性自尊自强的宝贵品质,就是大美与可爱

      在“巧兮西和―女儿的梦想”篇章里,蒙曼以展现西和乞巧文化中青春美、劳动美、爱情美三个主题的诗歌,分析和赞扬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女性的大美与可爱。

      其中,在爱情美的诗歌里,蒙曼引出了一首诗歌:“热头出来照四方,吃过黑饭进绣房。油灯架在窗台上,灯盏地下绣鸳鸯。绣着绣着瞌睡多。将身倒在冷被窝。睡梦地里梦得清,家里把姐给了人。只怪爹娘过世早,大姐的婚事看哥嫂。但愿寻个成行的,金钱谁能守到老。”

      读罢诗,蒙曼特别提出“但愿寻个成行的,金钱谁能守到老。”这句诗问观众,你愿意寻个“成行”的,还是寻个“金钱”的?是守着那个“成行”的可靠?还是守着那个“金钱”的可靠?

      蒙曼说,“讲到这里,让我想起前些年社会上有一句话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相比诗歌中秉持‘但愿寻个成行的,金钱谁能守到老’的那位西汉的大姐,现在的许多大姐远远不如她。”

      蒙曼说,我们中国有句老话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这就是在教导年轻人要自立自强。传承着中国完整的乞巧文化的西和女性,让人们看到了那种自尊自强的宝贵品质。

      当天的讲坛,每一篇章均由诗意表演、诗歌呈现、诗歌解读三个环节组成,来自国内各地的专家学者、游客和当地群众聆听了演讲。

      据《西和史话》记述:西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起源地之一。《诗经・秦风》中有几首诗其地域背景就在西和,这些诗歌是陇南文学的源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