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理论】新闻报道要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群众的共鸣点
  • 【理论】新闻报道要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群众的共鸣点

    时间:2017-10-16 18:31:5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伏润之

      新闻报道要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群众的共鸣点

      伏润之

      在宣传报道中,既需要宏观全面的记录,也需要细致入微的白描。细节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最小的材料。新闻报道要描摹人情事态和叙事状景,离不开细节的运用。细节描写是新闻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的基本要求,好的细节描写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

      2010年8月7日午夜,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突袭舟曲县城,灾难场景让人心碎。彼时,读者最为关心的莫过于灾难造成了什么样的破坏。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报道《疯狂的石头》中这样写道:

      记者从舟曲县政府大楼出发,沿着泥石流堆由南往北,一直走到发生这次泥石流灾害的三眼峪沟口附近,途中“疯狂的石头”“最牛的楼房”让人印象深刻。

      “这块大石头约有4米高、5米长、1米宽,起码有30吨重。”兰州军区“邱少云部队”的王德伟告诉记者,类似的石头他们挖了很多。

      如此巨大的石头,泥石流能轻松将它们从深山中带出,且“行程”达到数公里,可见这次泥石流的巨大冲击力。

      在描述泥石流巨大的冲击力时,这篇报道没有机械使用读者不易理解的数据,而是实地走访,用现场的细节将泥石流的巨大冲击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报道舟曲泥石流,《甘肃日报》在还原泥石流现场时则使用直接引语的方式,让亲临现场的人口述,从而达到让人身临其境的效果。他被远处的景象惊呆了:“就像折断筷子一样,泥石流将周围的树木一根根折断。”

      上述两个案例在报道同一事件时,都极力使用记者所闻所感,把读者最迫切了解的场景细节绘声绘色展现出来,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显著增强。

      通常,我们更注重通讯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和现场描写,但消息的现场感和细节同样不可或缺。2013年5月《甘肃日报》报道了庆阳市齐家楼初中教室没讲台,学生没作业,但学校反而成为一所乡村“名校”的事迹。作者只用了一篇800多字的消息就将整个事件清晰呈现给读者,里面有人物、有现场、有细节,寥寥数笔见功夫。

      导语中点出齐家楼初中是全市唯一一所没有楼房的初中学校后,单刀直入教室没讲台、学生没作业,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读者一定很想知道,这样一所特别的初中如何成为“名校”?记者对此层层展开,娓娓道来。这是齐家楼初中课堂改革的成果,与传统课堂相比,齐家楼课改核心是个性化教学,整个课堂像是一个开放的“沙龙”。消息最后得出结论,课堂有效了,作业是“无效”的,所有老师都有一个理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这篇消息惜字如金却能囊括极大的信息量实属不易,更加难得的是,消息大量使用记者现场体验式的描述,将素质教育的真谛真实呈现给读者,不但可信度高而且引人深思。

      新闻有其自身传播规律,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群众的共鸣点,成为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显而易见,“接地气”的细节描写、精致巧妙的现场描写为新闻报道增质不少,是读者看得进、看了信、记得住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