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海南新闻 > 一流浪女6年前被海南民警救助 家人至今未出现
  • 一流浪女6年前被海南民警救助 家人至今未出现

    时间:2017-11-07 15:26:30  来源:  作者:

    流浪女无家人认领在医院住6年

    省救助站今年共接收4000余流浪乞讨人员,部分身份信息不详无人认领-救助站工作人员:公安民政两个系统若能联网,将事半功倍

    吴挺强上传寻人启事

    吴挺强通过微信找人

    10月25日,一名来自广东的10岁男童在海口街头流浪,被辖区派出所民警发现后送往省救助站,工作人员联系到家长并将男童送回;9月5日一位八旬阿婆迷路被民警发现,10天后儿子在救助站将母亲接回家。

    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人忽然从亲人的视线中消失,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警方称这个群体为“走失人口”,而民间则称之为“失踪者”。

    失踪人口信息库和救助人员信息库分属公安和民政两个系统。两个并列的集合常导致信息资源不能同步共享。即使偶有交集,也是救助站与当地公安携手努力的结果。

    这种“两个圈子”不兼容的瓶颈正在一步步打破。

    她6年前被民警救助家人至今未出现

    今年以来,省救助站共接收流浪乞讨人员4000余人,在各方努力下,这些人大部分都能与家人团圆。

    2011年2月,派出所民警在路边发现一名60多岁的女子,随后该女子被送到了救助站,6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也没有家人来认领她。“刚送来的时候,她已经流浪很长时间了,身上都长了虱子。”省救助站医务室负责人王健说,该女子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因为其言语不清,工作人员询问不出任何身份信息,只能把她先送往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女子病情逐渐好转,能够回忆起一些事情。

    “刚开始,她说自己叫林妹,家在定安,经过查找,我们在定安查不到这个人,后来她又说自己叫林尤妹,还说出了丈夫的名字,但是经过查找,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她的家人。”王健说,随后,救助站将该女子安置在了安宁医院。

    现在,该女子还住在安宁医院,而像她一样长期由救助站安置无人认领的目前有40多人,其中5人是2011年被收留的,至今没找到家人。“一般这种流浪人员大多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核实身份信息,也没有办法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所以很难寻找。”王健说。

    深圳男孩海口走失

    救助人员送他回家

    有的流浪人员找不到亲人,而有的流浪人员找到了亲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亲人没法前来认领,只能由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将他们送回去。

    10月27日上午9时许,省救助站救助管理科业务管理员吴挺强乘坐最早一班航班从广州飞回海口,刚刚完成送人的任务后的他显得很疲惫。

    10月23日,一名10岁的小男孩出现在了省救助站,该男孩是海口博爱派出所送来的,民警介绍,他们在街上看到这个孩子,男孩说自己的家在广东,独自一人跟着一名成年男子来到海口后与该男子走失。

    男孩说,爸爸在深圳打工,吴挺强马上联系到了孩子的父亲,“我们让他来把孩子接走,我们报销往返路费,但是孩子的父亲不愿意,我们只能把孩子给他送回去。”

    10月25日,吴挺强将孩子送到了深圳,交给了孩子的父亲。

    记者注意到,省救助站的墙上贴着一张送人值班表,每个工作人员几乎都有送人出岛的经历,最远的送到了哈尔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省救助站共护送受助人员返乡98次,其中省外护送86次。工作人员陈志润告诉记者,救助站的流浪人员中,省外的占60%。

    从媒体网站到移动平台多管齐下寻人

    救助站接收到受救助人员后,不仅要暂时安置其生活,更多的责任是帮助其找到家人。

    如何用最快的方式将受救助人的信息传播出去,是救助站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9月20日,吴挺强把编辑好的寻人启事发送到了一个微信群里,没过多久,这条消息就被推送到了“今日头条”的寻人板块。

    这是民政部门与“今日头条”合作的一个寻人项目,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让消息更快更广泛地传播,以便于更快找到受救助人员的亲人,“一般受救助人信息比较明确的,我们就通过派出所寻找。推送到‘今日头条’的都是身份信息不详的受助人员。”吴挺强说。

    这种合作形式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效果。据统计,今年以来,省救助站向“今日头条”推送的寻人消息共35条,成功帮助11人找到了家属。

    而在这之前,救助站寻找亲人的途径主要是媒体、网站和派出所,“但是报纸和电视台受众只在省内,派出所流程繁琐”,而网站更尴尬,去年以来,省救助站共向由民政部开发的寻亲平台“全国救助寻亲网”提交了40多条寻人启事,但是至今没能帮助一人成功找到亲人。

    “如果受救助人员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哪怕很模糊,我们也能找到一丝机会,就怕那些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的受救助人员,这就很麻烦了。”陈志润说。

    公安民政两个系统若能联网将事半功倍

    在所有寻人渠道中,通过派出所寻找是最有效的。陈志润告诉记者,送到救助站的流浪人员90%都能够找到亲人,这其中通过派出所联系到救助站的占90%以上。

    9月初发生在救助站内的母子团圆的一幕,就是救助站与派出所协同合作的结果。

    9月5日,居住在海口的八旬老人刘阿婆在长流镇走失后,被长流派出所的民警送到了救助站,虽然救助站通过多条渠道发布了消息,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亲人。9月15日,一名男子打110报警求助,称自己的母亲走丢了,警方经核实,该男子正是刘阿婆的儿子。随后,该男子赶忙赶到救助站,把刘阿婆接了回去。

    救助站与公安部门合作寻人,效果虽然显著,但是并没有发挥其最大的威力。据了解,失踪人口信息库和救助人员信息库分属公安和民政两个系统。如果“两个圈子”能够信息同步资源共享,那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我们找到人的效率至少能够提高一倍。”这是陈志润给出的答案。

    他告诉记者,目前这两大系统在寻人方面的联系还停留在救助站和派出所之间,手续也很繁琐,“现在如果送来了一个身份信息不详的流浪人员,我们要首先开具一个查询户籍信息的函,盖上单位的公章,再派人送到派出所进行查询,然后拨打指向地的派出所电话,让他们帮忙找,有时候查询的人多还要排队,一排就是一上午,很影响效率。”陈志润说。

    如果两大系统能够配合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我们上传了接收到受救助人员的相片,通过人脸识别,在失踪人口信息库中马上就能够匹配上,这个人的户籍信息就全都调出来了,然后我们再和当地的派出所联系,这就方便很多。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指纹、DNA等方式都能够很快查询到受救助人员更多的信息。”吴挺强设想。

    他山之石

    西安救助站设警务工作站公安民政合力帮寻亲

    虽然吴挺强的设想目前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两个圈子”不兼容的壁垒正在被打破。

    4月6日上午,设立在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办公楼上的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警务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在整个陕西省开创了公安民政两大系统信息同步、资源共享的先河。

    警务工作站制定有详细的工作职责制度和流程,还明确值班民警固定上班时间和随机工作时间。

    警务工作站的民警会在受救助人员到达救助站24小时内,及时录入其个人信息,采集DNA数据上传,可以将救助站失踪人口和救助人员的信息纳入公安机关失踪人口信息库查询比对,还可以在全国人口信息网查询疑似受救助人员信息,尽快找到其亲人。

    据介绍,警务工作站成立以来,当地值班民警采集受救助人员DNA数据近200份,帮助6名受救助人员找到亲属。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