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在地球上寻访30年前源自哈密的感动!
  • 在地球上寻访30年前源自哈密的感动!

    时间:2017-07-05 21:03:04  来源:哈密零距离微信  作者:郭同欢

    哈密

    一个甜甜的的名字,

    一个甜蜜的地方。

    甜蜜,

    是因为真情。

    哈密人,或许在30年前就感动中国了!

    将日历翻回到1987年——

    那个流火的七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撕裂兰新铁路,割断了万名旅客期盼的目光,超重的负荷猛然间落到十万人口的哈密小城。

    ▲哈密火车站工作人员护送老弱病残旅客(朱正华 摄影)

    ▲哈密火车站工作人员紧张地接送老弱病残旅客客(朱正华 摄影)

    5天5夜,哈密全城动员,6万人为滞留旅客奔忙,各族居民无偿赠送的食物多达2万公斤,1.2万多名旅客没有一个人挨饿,没有一个人中暑,没有一个人典卖物品,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哈密精神”传誉神州。

    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雪花般飘落哈密大地。

    ▲个体户免费为滞留旅客供应早餐

    ▲个体户免费为滞留旅客供应早餐(朱正华 摄影)

    •广西桂林《工商导报》记者杨永汉,

    •四川简阳中学教师向梓材,

    •山东省烟台市供销学校企管班学生李志兰,

    •西北农业大学八六级学生张瑞麟,

    •江苏徐州矿业学校采研班学生田多,

    •西安医科大学学生肖三潮、

    •天津体院运动系学生高庆旭,

    •新疆伊宁县二校于红梅、刘军、

    •湖北桃县进修学校姚健,……

    •那些哈密车站5天5夜的亲历者

    还记得贴满“哈密精神万岁”、“哈密人民万岁”标语的列车吗?

    ▲列车开动时,旅客们自发挂出“哈密精神万岁”“哈密人民万岁”标语

    还记得免费供应饭菜的津味饭馆吗?

    ▲私营饭馆老板王秋爱免费为滞留旅客供应饭菜客(朱正华 摄影)

    还记得维吾尔大妈亲手烤制的热馕吗?

    ▲一名哈密少数民族群众为旅客送饭

    还记得干部职工送来的冰镇西瓜吗?

    ▲哈密群众 自发为旅客送饭客(朱正华 摄影)

    还记得哈密这块热土上曾经的感动与真情吗?

    ▲路通了,第一列客车启动时,旅客们情深依依、深怀感激地离开哈密

    ▲哈密群众自发为旅客送饭客(朱正华 摄影)

    30年后的今天,这个流蜜的七月,

    哈密正在呼叫远方的你,

    看到这条信息,请你拨通哈密,

    我们将用心搭起一座平台,续接当年的真情,

    让哈密瓜的甜蜜融进时光,永续流传!

    哈密市新闻办联系方式0902——2232235

    ★联系人:高子剑 18196900569

    “哈密精神”故事展播

    01 “哈密精神万岁”的书写者

    陆续进疆的旅客列车一股脑向新疆门户--哈密压来。四千、六千、八千、一万,人们潮水般地涌向这个仅能容纳300人候车二等过路站。软卧候车室、车站办公室、裸露的站台、狭窄的过道、低矮的树下、干涸的渠沟、厕所的墙边,凡能容身立足之处,一夜间被挤占殆尽。

    旅馆、饭店、招待所满了,铁路附近的机关、部队、学校的办公室、会议室、教室、礼堂腾出来了,桌上地下铺上了大的小的、薄的厚的、五颜六色的毡子、毯子。

    邮电职工、医务人员、清洁工人来了,妇联、团委、工会、民政部门的同志来了,工人、战士、学生、地质工作者都赶来了,整座哈密城变成了候车室。人们摆下了一张张服务的小桌,送来一桶桶茶水、一袋袋糕点、一包包糖果、一车车西瓜……

    滞留旅客中的肖三潮、宋晓路、余毅、黎敏、吴文中五位大学生素昧平生,在哈密站滞留期间邂逅相逢。几天来,他们亲眼看到哈密人民为滞留旅客热心服务的情景,亲身感受到了哈密人民炙手可热的盛情。西安医科大学学生肖三潮说:“我自愿报名来疆,一路的戈壁荒漠使我的心都凉了,是哈密人民的热情重新温暖了我的心,重新点燃了我胸中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火焰。”上海同济大学学生吴文中说:“过去,我认为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了一切,想在大学毕业后去做个赚大钱的差事。但在哈密,现实深深教育了我,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这就是感情。哈密人民的感情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8月1日,这五位大学生将登程离哈。就在他们临别的前一天晚上,几个人夜不能寐,反复酝酿着用什么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愿。当一封感谢信写好后,他们觉得还不满意,于是大笔一挥,“哈密人民万岁”几个大字展现在眼前。就在他们准备署名往墙上张贴时,挤在四周的旅客纷纷“抗议”,“你们不能光写你们的名字,还有我们!”“还有我!”……众人的呼声形成了一股“热浪”,推动着几个大学生署上了“全体滞留旅客”。

    对哈密精神由衷的赞誉成了全体滞留旅客的共同心声。8月1日傍晚,当又一趟列车要在哈密站开出时,“哈密人民万岁!”、“哈密精神万岁!”、“哈密人民亚克西!”同样的标语又出现在即将起动的列车上。

    02 多寄来的10元钱

    1987年7月29日下午。当时哈密地区纺织品公司青年职工吴长胜正在值班,突然有人敲门,门开了,走进一位面带难色的小青年,他欲言又止。吴长胜觉得蹊跷,心想准是滞留旅客吧,就问:“您是滞留旅客?有难处需要帮助你?”

    这位小青年名叫田多,是江苏徐州矿业学校采研班学生,这次利用暑假去乌鲁木齐探亲,始料不到会受阻中途,身上带的钱已不够吃饭了,可又不愿给地方增加负担去吃免费饭,所以无可奈何地走进了这个公司请求帮助,他说:“大哥,能借给我10元钱吗?”

    面对陌生人,吴长胜怔了一下神,很快从脑子里转过个弯,欣然掏给他30元钱递过去说:“出门难处多,何况铁路又不通了,10元钱怎么够用呢,这些钱就都拿去吧。”田多伸出颤抖的手接过钱,这哪里是钱,在他眼里这就是哈密人火热的心,他热泪盈眶,扑通一声双膝跪下:“大哥……”喊了声便哽咽着再说不出一句话来。吴长胜赶快把他扶了起来:“别这样,你们滞留旅客的难处,也就是我们哈密人的难处,以后还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好了。”

    半月后的一天上午,吴长胜收到一张40元的汇款单,原来是田多从徐州寄还的借款,汇款单的附言上写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危难之中见真情。”显然,田多还多寄了10元,吴长胜过意不去,又将多寄的钱寄还给了田多。

    03感谢信不断涌来

    山东省烟台市供销学校企管班李志兰也是滞留旅客之一,当时她还是烟台市的一名学生,利用假期和父亲到乌鲁木齐探亲。因水灾路断,被困在这里。

    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父亲60岁,又有高血压和胃病,两腿肿得不能走路,而她也正在发高烧,正当他们六神无主。是一名姓殷的阿姨把他们接回家,像对待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

    ▲哈密火车站工作人员殷平欣把从山东来疆探亲的旅客接到家中吃住

    她在寄来的感谢信中写到:“劳累了一天的施为桑叔叔,下班后还要为我们做可口的饭菜。她们只有两间房,加上我和父亲就显得窄小了,没想到阿姨把床让给我们,自己和孩子睡地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施慧琰小妹为我们四处奔波,在他们的热情关照下,我们的病终于好了。”

    广西桂林《工商导报》记者杨永汉说:“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几天来耳闻目睹哈密人民对滞留旅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心里感慨万端。从所见从闻,真正体会到哈密地方政府和人民对旅客们急人之难的关切之心,我决心在回到目的地后,把所经历的一切公诸于世,让更多的人们知道哈密人民高尚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再次谢谢亲如同胞般的哈密人民!向这座伟大的城市深深地鞠躬!”

    四川省简阳中学教师向梓材带着孩子赴乌鲁木齐时,因铁路中断于7月28日困在哈密,几天来,他目睹哈密人民关怀和照顾受阻旅客的情形,沉重的心情顿时消除。连日来铁路各部门、各单位、职工、家属和市区单位、人民群众昼夜为旅客蒸馒头、煮面条,并免费供应。他在感谢中说:“每当我用随身带的照相机拍摄这些动人的场面时,都禁不住热泪盈眶,真是太感动了!我住在天马饭店,这家饭店的全体职工都把全部精力投放在为旅客服务上,并主动降低住宿费1/5以减轻旅客的经济负担。我是教理科的教师写不出能表达我激动心情的语言,我深深地感到:哈密到处是亲人!”

    “我是西北农业大学八六级的一名学生,眼看一年来的离乡之苦就要结束了,我眼里望着家,心里想着家,谁料一场大水冲坏了我们的去路。我毕竟还是一个乳臭未干、没见过世面的孩子,要照顾母亲,还要看护行李,这么早就让我经历坎坷的人生道路。可当我们在哈密的土地上落脚后,哈密人很快就用情和爱温暖了我们。当我们口干舌燥时,清凉的香茶、水果送来了;当我们饥肠辘辘时,可口的食物送来了。我离疆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又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听到了人们赞美哈密,我心里无比激动。我热爱新疆,热爱哈密,我为我是一个新疆人而自豪,我又为我不是一个哈密人而遗憾。回校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去美化我们的家乡,用我们的心去温暖更多的心,这都是哈密人民给予的动力。”西北农业大学学生张瑞麟在信中向哈密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地感谢哈密人民!而重庆市工人胡去礼和甘肃省兰州市李万友也寄来感谢信,表达谢意。

    回忆起30年前的事儿,家住铁路19街的杜金霞老人仍记忆犹新。“也不知道那些曾经滞留在哈密的旅客,现在都在哪儿?如果有机会真想再见见他们。”82岁的杜金霞老人的这一席话,不仅仅是她的想法,也是很多曾参与救助滞留旅客的哈密人的心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