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 钻研绿色科技 “土专家”握多项专利
  • 钻研绿色科技 “土专家”握多项专利

    时间:2018-04-26 15:45:48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徐黎明

    中国江西网记者 徐黎明 实习生 宁娟霞

    4月26日,第18个世界知识产权日。25日一大早,江西基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献刚就开始整理有关建筑技术创新的交流材料,准备参加一场学术报告。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泥腿子”出身的专家,20多年来,和他的团队不仅拿下20多项国家专利,还主持和参编国家行业标准《组合锤法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每年都投入科研经费

    刘献刚出生在有“中国建筑之乡”之称的南昌县,40年前,他一边种地一边到建筑工地干活。

    20世纪90年代,他邀请一批农民,成立专门从事地基桩基的施工队。2003年,成立江西基业科技有限公司。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建筑依水而居,由此带来建筑难题:沿海、沿江、沿湖地区的低洼软土地基如何处理?“我们一边做好每个项目,一边技术创新。”刘献刚说,公司每年都投入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鼓励创新,奖励人才。

    刘献刚和他的团队发明的“全夯式扩底灌注技术”,于200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相比传统打桩施工技术,该技术节约造价约10%至30%,同时解决了在土体内成桩的质量通病以及施工进度慢等问题。事实说明,利用这一技术灌注的桩基,单桩承载力提高了二到四倍,施工质量保证率为100%,这项技术已由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编纂成包括设计、施工、验收等内容在内的一整套完备的“企业技术规程”。

    不久后,刘献刚还发明了“组合锤法地基处理系列技术”,该技术比传统技术节约造价约20%至40%,并解决了普通强夯法在深厚填土区域有效影响深度不够,在饱和黏性土或淤泥质土区域强夯效果不明显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更难得的是,这两项专利技术列为住建部“十一五”计划重点推荐项目,其中“组合锤法地基处理技术规程”已成为建筑行业国家标准。2016年,刘献刚的公司升格为“高新技术企业”。

    遭遇“被仿冒”尴尬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熙龄等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认为,这两套新技术,不仅具有明显的科学性、适用性和经济性,还由于出自于“土专家”之手,因而被烙上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群体特色。

    从农民工到高级工程师,64岁的刘献刚拥有中国国际桩基础峰会学术委员、中国深基础工程发展论坛学术委员等头衔。

    多年来,该公司利用自己研发的新技术,在省内外承接并完成了近3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桩基和地基处理项目施工,完成的单项工程近6000个,共为国家及投资商节省工程造价达数十亿元,为社会减少二氧化碳92.44万吨;二氧化硫888.9吨;碳水化合物达2631吨,减少外排泥浆801万立方米。

    先进的技术使刘献刚的公司在国内建筑业中迅速走红,接踵而来的是发明专利遭遇“被仿冒”的尴尬。

    “同行中一些企业及小个体户,经常仿冒我们公司的专利技术,但很难取证,维护权益。”刘献刚说。

    建立便捷维权渠道

    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豫章律师事务所律师晏辉介绍,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认定侵权后,可进行调解,如调解不成,可通过司法诉讼申请赔偿。他建议专利权人要学会谋篇布局,做好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应用工作,及时对专利技术改进升级并申请专利。

    据介绍,对建筑行业的专利侵权现象,维权难是业内公认的事实。建筑业知识产权侵权的鉴定过程较复杂,企业申请了专利,要防止被侵权,得花较多的精力辨别、收集证据,解决过程漫长。另外,知识产权权属分配难,一个建设工程有开发、设计、施工、监理、总承包、参建、专业分包等单位参加,使知识产权保护困难。

    一个好消息是,国家有关部门今年将以《专利法》修改为契机,加快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把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成本提上去,同时加快建立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