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 找出线头 拔掉穷根 靖安县罗湾乡精准扶贫纪实
  • 找出线头 拔掉穷根 靖安县罗湾乡精准扶贫纪实

    时间:2017-05-23 21:40:21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宋海峰

    李岳宇 本报记者 宋海峰

    脱贫攻坚,缺了产业支撑不行。

    俗话说:“一团乱麻,找出线头”。对于产业扶贫而言,这个线头就是基于精准定位的具有带动效应的产业与项目。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靖安县罗湾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和致贫原因,号准脉、下准药,精准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稳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一村一策――精准灌溉,村村有了扶贫产业

    正在官庄村后山收割牧草的贫困户彭会贤说:“去年,我加入合作社养猪后,年纯收入3万多元,一年就脱了贫,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依托绿水青山,打造脱贫产业。官庄村民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农户入股+众筹的方法,将全村47户精准扶贫户纳入合作社饲养黑土猪,参与分红。合作社理事长彭晓春告诉记者,去年,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户均养猪纯收入达3400元,比上年增长2000多元。今年,全村贫困户可全部脱贫。

    罗湾乡党委书记唐熠岱告诉记者:“坚持市场导向,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全乡11个村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方式,让贫困户入社(公司)。贫困户可以扶贫资金入股,也可以现金、劳务工资或土地作价等方式入股,还可以到合作社(公司)务工。为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乡里将原来分散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部门帮扶资金注入各村合作社或产业公司,作为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变原来的一次性扶持为长期分红受益。”桥下村党支部书记胡来琳介绍,桥下村过去笋竹两用林因没有引进企业搞精深加工,一亩鲜笋收入只有300多元。去年,乡里引进了企业,将鲜笋加工成笋干、笋罐头,全村农民每亩春、冬鲜笋纯收入达1500多元。全乡有5万亩笋竹两用林,这家企业满负荷生产后,可为农民年增收7500万元。

    南村兴建猕猴桃基地、哨前村建有机水稻基地、塘埠村搞民舍旅游……罗湾乡立足生态资源,依托农民合作社这一载体,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精准发展绿色产业,村村发展了一个以上的精准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同时,乡里整合扶贫资金240万元,启动了光伏扶贫,将全乡605户贫困户1537人全部纳入光伏扶贫。去年,通过产业扶贫,罗湾乡贫困户户均增收800多元。

    一户一法――开启致富门,人人有了收入

    罗湾乡在抓好保障、应保尽保的同时,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道路硬化“组组通”,解决了“用电难”。

    罗湾乡乡长漆毛毛说:“从我们乡来看,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差,主要表现在缺技术、缺资金,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有限。为此,我们因户制宜,‘一户一法’,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如,缺技术的,派农技人员上门指导;缺资金的,想方设法给予扶持;通过兴建电商平台,把贫困户农副产品、手工工艺品、文化产品销往国内市场,让贫困户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

    楼前村党支部书记谷家盛介绍,为使贫困户人人有收入,他们村安排了10多个贫困户在邮政e邮平台从事农副产品包装、上网卖产品等,通过一根网线一台电脑,把买家和卖家连在了一起,使绿色生态农产品走向了全国10多个省市。一年多来,这10多个贫困户月收入都有上千元。

    夏阳下,记者沿着弯弯的山路,来到哨前村精准扶贫户林隆莲家。“我患慢性病,每年的药费要上万元。全家只靠种十几亩田过日子,一年忙到头,挣不到几个钱。”林隆莲说,“在乡里扶贫组的穿针引线下,我流转了50亩农田种植有机水稻,乡里指定农技人员到田间技术指导,还送了50多羽鸡、鸭苗。去年,全家纯收入达2万多元。我治病的钱有了着落,全家人由难得一笑变得笑得灿烂。”罗湾乡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个性化扶贫,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有机水稻、栽种果树,种植蔬菜和养殖土猪、土鸡等养殖。同时,先后引进了1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本土,累计安排了800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人均年纯收入5000多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