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 致敬,叶坪!
  • 致敬,叶坪!

    时间:2021-03-12 18:05:31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陈化先 齐美煜

    序幕

    2021年2月25日10时30分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颁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叶坪二字,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传遍中华大地。

    一步、两步、三步……从主席台起身的叶坪乡乡长朱胜江,步伐稳健地走向习近平总书记。

    这是庄严庄重的步伐!九十年前,在以红都瑞金为中心的原中央苏区红土地上,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撒播了燎原的革命火种。

    这是有底气带豪气的步伐!“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叶坪乡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叶坪的老百姓已摆脱贫困奔向了小康!

    这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画卷,由无数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艰苦绘就。这一刻,万众瞩目;这一天,载入史册。

    本报记者 陈化先 齐美煜

    华屋今貌 剑明摄

    叶坪样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叶坪村宣告成立。九十年后,静穆的叶坪革命旧址群内,古树苍虬,青草如茵。“一苏大”旧址、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无言地讲述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文韬武略的伟大试验,也亲眼见证了后继者“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2013年11月,当“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从湖南湘西传遍大江南北时,叶坪乡党员干部如沐春风,他们抛开思想禁锢,放开手脚、大胆探索,投入到精准扶贫全新的“试验”中。

    这是一块怎样的“试验田”?江西最大的农业人口建制乡,30个行政村、392个村小组,总人口7.2万,有“十三五”贫困村7个。这里是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是苏区干部好作风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形成地。叶坪,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因战争创伤和资源匮乏,2012年全乡贫困发生率达23%;通往村组的公路几乎都没有硬化;饮用水大多是土井水甚至是河水、塘水;砖房不足10%,土坯房成行连片;旱厕随处可见;村里种植的基本是花生、红薯;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家的打零工……

    习近平总书记“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殷殷嘱托和各级领导的关怀,给了干部群众莫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动力。在这块红色“试验田”上,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们大胆创新,奋勇前行。

    如何从148平方公里、7万多人中精准识别贫困户?时任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兵分两路,各领15个村,一村一组识别,再交叉复核,带头遍访所有困难户、查漏补缺;村支书每天上报本村最穷农户名单并入户检查。

    2016年,他们爬过乡里最高的山、走过乡里最险的路,过急流,陷过泥泞。那个场景,乡长至今难忘:马山村寺庙窗台上的一碗米饭让他紧收脚步,菜是豆腐乳,米饭已发霉。透过窗户,只见屋内一老妪披头散发,衣服破烂,眼神无助。原来,是守庙人外出捡废品,把精神障碍的妻子锁在屋内。他的心一沉,严肃地批评同行的村干部:“漏掉一户就是我们的失职,落下一人就是我们的耻辱啊!”当即登记,建档立卡,他还掏出200元钱,让村干部转交守庙人。

    这次教训,深深地刺痛了叶坪乡党委政府班子,由此,一场拉网式、全覆盖,绘制扶贫作战地图的攻坚大战拉开帷幕。

    一场场专题研究进村入组,一个个村民生产生活情况被反复讨论,农户申请、组级评议、组级公示、村级评议、村级公示、乡镇复核、村级公告等七步法,成为精准识别的“操作指南”。

    补录未识别的,剔除识别不准的,杨世茂、刘水泉……8908人、2308户,被记录在共和国的扶贫脱贫档案中。瑞金,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地区之一。

    申请、评议、公示、复核,材料堆积如山,稍有疏忽,极易混淆。如何高效管理这些档案?乡里为贫困户制作了一张扶贫工作卡,准备了一个脱贫档案袋,添置了一个脱贫档案橱,再专辟一个扶贫工作室,之后,还增加了一块脱贫销号公示牌。有了精准管理,就可精准滴灌。他们摸索出的贫困户精准管理“五个一”(一室、一橱、一袋、一牌、一卡)工作法,如雨后春笋,在赣鄱大地开花结果。

    做了23年上门女婿的肖水水,曾经多少次梦回大胜村?因为,那里有他的根。当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惠及千家万户时,他动心了,可补助之外仍需自筹数万元,年近七旬的他,到哪里去筹这笔巨款?

    像肖水水一样的贫困户,叶坪有400多,他们无处安放的晚年在哪里?一次次扪心自问,倒逼着叶坪乡打破常规,探索出由村集体提供土地、政府筹资建设、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农村保障房。

    如今,全乡180套农村保障房先后落成,57或35平方米的标准套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套保障房旁,还配有一块小菜地。当肖水水一家搬进“梦想家园”时,不由得激动地说:“是共产党给了我做人的尊严!”

    十多年前,华屋红军后代华割禾为给患尿毒症的儿子治病,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贫上加贫”。2019年,华割禾自己罹患结肠癌。想到因病去世的儿子,他夜不能寐,就是卖掉房子也凑不够自己看病的钱啊!像华割禾家一样因病致贫的,在叶坪贫困户中高达40.8%。如何让他们摆脱病魔的困扰,走出贫困的阴霾?试点,再次在大胜村酝酿――帮每个贫困人口购买60元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进而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构建起健康扶贫的“四道保障线”。这种兜底的医疗保障,从村扩大到乡,再从瑞金市走向全省,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负担费用从30%下降至10%左右。那天,在自家的蔬菜大棚,华割禾指着肚子上那道长长的手术疤痕,感恩道:“是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20多万元的医药费,我只出了2万多元。要是我儿子能活到现在,就有救了。”

    贫困户就业难、增收难,贫困村的“造血”功能从哪来?叶坪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让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山歧村的大棚蔬菜、朱坊村的微刺玫瑰、大胜村的脐橙、合龙村的光伏、禾仓村的水产、仰山村的乡村旅游……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产业扶贫“五个一”工作机制,让这些村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村集体投入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让贫困户成为股东,获得收益。大胜村投入301万元集体资金新建的450亩脐橙产业园,为全村289名贫困人口每年至少增收1000元。全省最大之一的合龙村地面光伏扶贫电站,链接全市12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条条接地气、勇创新的扶贫经验,从叶坪走了出去;一个个甜蜜的脱贫硕果,装入了贫困户的口袋。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也在精准帮扶中得到充实和升华。

    钢铁战队

    去北京受奖,朱胜江并没有随团乘飞机前往,而是独自坐高铁先行。这种“特殊”,令人心碎潸然。

    叶坪,乡大地广、情况复杂、矛盾尖锐。2015年9月,朱胜江受组织委派来到这里。

    展现在他面前的叶坪大地,是一幅怎样落后贫穷的景象啊!成片的土坯房长期受雨水侵蚀,已是摇摇欲倒;进村的路泥泞不堪,畜禽粪便与塑料垃圾充斥沟壑;村民喝的是黄泥水、吃的是干腌菜、点的是煤油灯……

    朱胜江心如锥扎。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这里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这里的山山水水,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啊!84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欢呼声,犹在耳畔隆响……如果这里的工作做不好,怎么对得起先烈,怎么对得起革命老区的百姓?!

    对这片红色的土地,朱胜江爱得炽烈,爱得深沉。他是红军的后代,他的血液里传承着红色基因。

    为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他经常连续半个多月吃住在单位或是村部,尽管单位离家只有10分钟的车程;为了掌握各村情况,他走访村组时,每次都走不同的路,希望有新的发现。

    2016年国庆节,大胜村迎来了全乡首个农村保障房乔迁日。肖水水牵着老伴、拎着几件衣服,怯怯地走进了“梦想家园”。他看了看厨房,有灶台、锅碗;瞧了瞧卧室,有床和被子;厅堂里,还有电视机。肖水水怀疑自己在做梦,当他抹着眼泪说“是共产党给了我做人的尊严”时,旁边的朱胜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凝视屋外的蓝天,眺望着屋下的田野,朱胜江偷偷地擦干眼角的热泪,“我们党和政府有这么大的决心,我们怎能不努力工作?怎能不尽快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

    于是,别人“嫌弃”的光伏项目,他抢着要;别人看不上的农业项目,他求着要;别人害怕的土坯房改造项目,他想方设法地要。5年来,叶坪乡先后实施了36万平方米的土坯房改造、150公里的入户路硬化,建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赣州市首家极地海洋馆等21个重点项目……

    项目多了,叶坪党员干部自然要不断面对流转土地、发展产业、拆除空心房、征地拆迁等问题,有不少是急难险重的大事。他们就像一个个陀螺,不停地旋转着、忙碌着。他们基本不会问“今天是星期几”,因为,他们没有休息日。

    “活地图”“拼命三郎”“钢铁战士”,这是大家给朱胜江取的外号。似乎他永远不知疲惫,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2019年5月,他持续咳嗽一个多月,同事都劝他去看医生。可那时正值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前夕,工作紧啊!他推了一天又一天,直至晕倒在地,被医生确诊为脑垂体瘤。

    当微创颅内手术摘除肿瘤后一个月,创口处竟血管破裂,血流不止。在医院手术台上,他忍着剧痛,配合医生的电凝止血钳从左鼻而入,烧焦血管止血。出院时,医生特别叮嘱:一定要好好休息,否则,很可能还要来“受刑”。

    可是,术后没几天,瑞金遭遇“7・14”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屋外大雨倾盆,屋内躺着的人心急如焚。他担心低洼处的那些土坯房,担心住在危房里的乡亲。他起身,在窗前转来转去。凌晨5点,他强忍着病痛,第一个赶到受灾最严重、情况最危急的田坞村。指挥抢险、转移群众、抢救财产、调配物资……那天,全乡倒了400间房,却没有一人伤亡,总共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000余人。几天下来,他的声音沙哑了。

    那年8月的一天,他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经检查,因用嗓过度,得了声带肉芽肿。旧病未除,新病又来。“眼看脱贫攻坚战收官在即,我不能因病耽搁了叶坪的脱贫事业啊!”那时,他已累得脱了形。

    幸运的是,经中医调养半年之后,肉芽肿消除了。他又像战士一样,雄赳赳地奔赴战场。这次,他带领基层干部群众,把山岐、大胜、朱坊、合龙、仰山等贫困村,建设成了全省的脱贫攻坚示范村。

    后来,他又受了一次“刑”。那次,医生告诫:严防颅内高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比如,不能乘坐飞机。

    在这位“钢铁战士”后面,还有一群“钢铁战士”在奋勇奔跑。

    退伍军人、曾经的运动达人、乡人大主席邹建敏,先后包挂4个贫困村、参与筹建2个产业基地,还要完成100多户的棚改工作。重压之下、过度劳累,导致他身患急性胸膜炎,体重骤降10公斤,胸腔积液2000多毫升。术后,还未康复的他,又赶赴战贫一线。

    挂点帮扶3个贫困村的乡人大原副主席钟阅群,为啃下拆除空心房和人居环境整治两块“硬骨头”,天天蹲在村里,夜夜守在农家。为了取得村民信任,他手扒肩驮,与其他干部一起,帮石园村贫困户清理垃圾20多车,沤臭灌满鼻腔口腔,令他呕吐不止。当全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到来之际,持续两个月感冒的他,一拖再拖,终因急性心肌梗塞倒在拆除空心房的战场。所幸抢救及时,保住了生命。

    当洪灾突袭,被称为“男人婆”的副乡长段亚梅,义无反顾坐上冲锋舟,从被洪水围困的寺庙中救出一位老人;顶着被村民破口大骂的压力,乡人大原主席刘焕林有条不紊地推进华屋土坯房改造;因为夜以继日的攻坚战,乡武装部部长杨文不慎从农户家二楼摔下;为破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千亩蔬菜滞销的困局,乡党委副书记杨树成牵头搭建起“叶坪菜鸟”电商平台,一个月就销售50多万元……

    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常务副乡长薛华建,因为工作任务紧急,无法抽身陪妻子朱小鸽赴医院生产。当挺着大肚子独自办理住院手续的她,被医生问及孩子父亲怎么不在身边时,忍不住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5年来,乡里干部探望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少了,陪伴妻子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夜晚十一二点下班,家人睡着了;家人睡醒了,他们又赶着上班……

    赤子其人,丹心如铁。

    硬汉支书

    在黄沙村华屋红军村的后山――蛤蟆岭,一棵棵苍翠挺拔的青松连成一片。1934年长征前夕,十七位华屋儿郎相继在此栽下一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再一起回来看看……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

    后人在十七棵松上挂上木牌,写上烈士姓名。睹物思人,为纪念,更为激励。十七棵松,成了华屋人心中的“信念树”。

    细雨清明时,乡亲们便来到后山,用红漆在烈士姓名上依着前人的笔迹再描一遍。红色,就这样化成了百姓的家风、干部的作风,绵延不息。

    然而,因资源贫瘠、劳力短缺等原因,静守在赣闽群山的华屋,数代人都住在低矮破旧、透风漏雨的土坯房中。这是困中之困、贫中之贫。村外有言,“有女莫嫁华屋郎”。

    2014年12月,在外经商的黄日生心系乡梓,弃商归田,被村民推选为黄沙村党支部书记。

    早在2013年,华屋就被定为土坯房改造示范点,枯鱼涸辙的村民,不敢相信上等好事已近在咫尺。

    黄日生跑烂鞋子、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党的群众路线,给了他灵感。

    他牵头组建“一组三会”,以党小组、户主会、理事会、监事会为建房力量,依靠群众智慧化解纠纷;同时,探索出规划、拆旧、施工、分房、外装修“五统一”的土坯房改造新方法。

    如今,华屋村村史楼前,是一排排蔬菜、水果大棚,鳞次栉比,棚内瓜果生机盎然;右边,是几十幢崭新的客家小楼,黛瓦白墙,新村新貌;左边,是七栋整饬后的土坯房,逼仄狭窄,这承载着红色记忆和客家乡愁的老屋,已开发为民宿。

    离开黄沙,一条宽阔的柏油路把我们引入美丽乡村仰山。远处,环绕村庄的中草药基地绿意盎然,整齐成片;近处,村前屋后的菜园打理得像花园,叶菜鲜嫩茁壮,偶有一树桃花探出篱笆。“我们村里的一户一景工程,搞得还不错吧?”走在环村柏油路上,村党支部书记杨北庆骄傲地告诉我们:“今年春节期间,回家的年轻人都是第一时间拍美图晒朋友圈哩!”

    看到我们,村民们从园子里、屋厅内快步而出,笑脸相迎。

    无法想象,面前这个谈笑风生的支书,却曾经历过度日如年的煎熬。2017年,仰山村迎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修路、清垃圾、拆空心房……每一件事都是村里的“硬疙瘩”,谁都不敢碰,也不愿碰。

    这年,他儿子遭遇车祸瘫在床上,妻子摔跤躺了好几个月。清晨,他洗衣做饭;白天,他苦口婆心去做乡亲们的工作;晚上,他为妻儿抹身按摩。难啊!欲哭无泪。

    当了近30年村干部的他,想过辞职。是信念坚定的苏区精神,是誓死啃下“硬骨头”的愚公志,让他慢慢走出了阴影。当百亩平卧菊三七迎着春风冒出嫩芽时,当片片菜园青菜、辣椒摇曳生姿时,脱贫户杨建忠为他点赞。2019年,他还考上了乡镇事业编制的干部。

    杨北庆说,是脱贫攻坚战锤炼了他的坚强意志。

    同样想辞职、又选择坚守的,还有下罗村党支部原书记曾云彬。

    他怎么会想到,在拆除破旧土坯房的胶着中,有村民居然在深夜悄悄把一块墓碑放在他家门口。母亲晨起开门时,顿时被吓晕过去。母亲醒来,哭着央求儿子:“崽啊,不要做这干部了,我们家还没穷到吃不上饭的地步。”看着流泪的母亲,他无语凝噎。

    他怎么会想到,因为环保和人居环境整治,他早年与朋友合伙开的砖厂成了村里要拆除的第一个点。朋友骂道:“你当什么破支书,连砖厂都保不住,不要当了!”从此,朋友再也没有联系过他。

    那天,他独自开着乡里的挖掘机,将苦心经营的砖厂一砖一瓦拆除。木立在废墟前的曾云彬,拭去眼泪,一转身,头也不回地继续投身村里的脱贫事业……

    民心书记

    “村里发展要靠年轻人,他们有文化,有思路,有闯劲。”5年前,招商银行赣州分行向社会招聘禾仓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曾冬林力邀村里的青年才俊应聘,却被直接拒绝,或了无回音。无奈之下,他劝回了女儿曾小娜。

    放弃深圳的高薪工作,曾小娜回村当了第一书记。在禾仓村长大的她原以为与贫困户的沟通会很顺畅,哪想第一次上门走访,就吃了“闭门羹”,还被戗白:“我不需要帮扶,我不相信你们能改变什么!”天呐!阻力怎么会这么大?她心里嘀咕着。年底时,有村民居然因为没有得到一张年画,气得跑到村委会找她理论。

    困难并没有把她吓倒,她重新打量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家乡太穷了,村民不仅在意点滴物资,更在意做人的尊严。”从那时起,她暗立誓言:村民不脱贫,我就不脱单!

    一次不行就跑两次,两次不行就跑三次,她“厚着脸皮”拉着贫困户聊家常,热情地去帮他们干农活、辅导孩子功课……她的真情实举赢得了村民们的真心。

    小娜书记有眼光有魄力,村民们深有体会。凡是她瞅准的事,即使再难,也会啃下来。村民养鱼缺技术,她就跑山路、蹲泥塘,认真向养殖大户取经。

    那个曾经不搭理她的贫困户,养鱼产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他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冲劲十足的“90后”女崽。每当得到养鱼的致富信息,他都与她一起交流。

    收获了丰收喜悦的村民们发现,小娜书记晒黑了、跑瘦了。

    身材娇小,扎着鱼尾辫,套着廓形衣的小娜,朝气,沉稳;谦逊,自信,不折不扣的美丽田园“女主人”。清晨的禾仓,恬淡若诗,美如粉彩,弥漫着幸福的味道。拆掉的大屋变身共享菜园,村民你领一块我耕一点,水嫩的萝卜,翠绿的大蒜……一棵棵、一丛丛。一窝小奶狗在鱼塘边打逗,木质的鸭鸭屋内热热闹闹。顺着蜿蜒的渔家小道,黑白的肥鸭群戏水面,时不时有黄金鱼探出脑袋。低处的鱼塘、平畴的稻田、坡地的油料作物,还有一片片碧绿的鱼草,一棵棵婀娜的翠叶李树,间或跳出几朵缀在枝间的粉色桃花……俨然是梦里的老家、Q版的田园。

    两位老人在塘边步道悠闲地嗑着瓜子、散着步,见到我们,停下脚步,笑着说:“我们村好着咧!朱乡长到北京领奖,我们的小娜书记也可以去领奖呐!”“小娜,现在全国人民都脱贫了,你要抓紧找男朋友啊!”

    “这事急不来。”小娜有点不好意思地答:“脱贫摘帽是新起点,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呢!”

    大胜村,红军村。村名好,名气也大。这个全乡最偏远的破败“空壳村”,现在是美丽乡村示范点。偌大的方塘,揽云入怀;两栋保障房,白墙黑瓦;坡上的橙园,绿深如海;休闲广场上,老人们在暖阳下聊着家常……

    大胜大变,乡亲们永志不忘原第一书记刘欢迎。4年间,他吃住在村,宿在村委会。刚去的头一年,他就把全村四百多户都走访了遍。从省城到红都,再到偏僻的大胜,车程要一天。在这里,他倾注了太多的汗水与心血,也流下了最歉疚最悲恸的泪水。因为脱贫攻坚任务重,儿子参加高考,他居然缺席在护考的路上;母亲病逝,他竟然没能赶回见上最后一面。然而,他不后悔。因为,这4年间,他带领乡亲们一道,把晴时满身灰、雨天两腿泥的大胜村,变成了通达柏油路的高颜值村;他看到了脱贫户江声海与生病妻子的神清气爽;看到了肖水水夫妇对生活的满足与幸福感。在这里,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发展的新路。

    在仰山村原第一书记杨华的背包里,除了血压计、血糖仪、急诊箱“三件套”,还有银针、灸盒与艾条。他把热敏灸小屋开到了村里;他宣讲的营养保健知识,已经深入民心,村民们晚餐不再吃得太饱,炒菜也控制了油盐。多少个寒夜,他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飞驰,及时挽救了多位村民的生命。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保健书记”。

    初心,映民心。

    尾声

    油亮的紫茄、火红的辣椒,从山岐村脱贫户黄小全的蔬菜大棚走向超市,一条“金扁担”挑起了他对未来更多的美好憧憬。

    华屋红色旅游风生水起,红军后代、脱贫户华水林种植的果蔬不愁销路,为了提高品质,他还从大棚里分出几个小块田地,搞起了种植试验。

    “我现在是村里的保洁队长,管着8个人呢!”这份荣耀与自信,让七旬老人肖水水脸放光芒。

    我们感动着、震撼着,为这块血染的红土地,为这些信仰崇高、信念坚定、信心十足的红都人民。倾听着叶坪的声音,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我们的境界得以升华,我们的斗志将更加顽强。叶坪,英雄的叶坪!叶坪,致敬!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