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羽毛球新闻 > 央视体育记者张宏达:爱好成职业 从体育迷到奥运
  • 央视体育记者张宏达:爱好成职业 从体育迷到奥运

    时间:2017-06-13 23:00:06  来源:  作者:

    张宏达

    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大礼堂东边那栋百花簇拥、绿藤盘绕的宏盟楼,自此被冠名为“清新”。十五年说长不长,却因无数人的两年、三年、四年甚至更多而被编织得无比饱满。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清新人”,有过相同的经历,也创造着不同的故事。清新建院15周年,清新校友会推出系列校友访谈录,让我们一起聆听,每一位清新人平凡而不平常的故事。

    今天走近第10位清新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记者张宏达。

    张宏达: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记者,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单边出镜记者,曾以主力记者身份参与报道辽宁全运会、仁川亚运会、北京田径世锦赛,以及数届羽毛球单项世锦赛和团体赛。曾获中央电视台先进个人,中央电视台编辑记者技能竞赛一等奖。

    每年,上百年次飞行,在奥运会、世锦赛的舞台,见证冠军拼搏的汗水,金牌时刻的喜悦;在边陲小镇、荒野乡村,追逐娃娃们土坡上奔跑的身影。一点一滴,被镜头记录,被话筒捕捉,精筛细选,传递给电视及互联网受众。

    12年前,我拿到学院的硕士录取通知,专业是英语新闻采编,我们是该专业第一届学生,当时都说,这是一个向1980年代社科院新闻黄埔军校致敬的专业。一年新闻传播基础,一年双语采编业务,后来,我从学院获得去《南华早报》实习的机会。毕业前,手中几个选择,难分良莠,咨询师友的意见后,2008年夏,我入职中央电视台。历经四个月台内轮岗培训,在宣布应届新员工去向的一刻,新闻频道没有我,中文国际没有我,英语频道也没有我,正当怀疑是不是把我遗漏的时候,体育频道成为我的“归宿”,自己都很意外。

    八年打磨新闻工匠

    来央视最初四年,我在新闻直播系统一线,赶直播的压力周而复始,导播口令“5、4、3、2、1……”一次次敲击着本就绷紧的神经。有了这份经历,我对单位时间的产出效率有了新的认知,也开掘了自己从未想象过的潜能,极致状态下,哪怕一秒钟也能掰成两半儿来花。

    2012年底,我通过竞聘,成为羽毛球专项记者。最初,一切都是新鲜的,除了世锦赛、全运会等专业赛事,哪怕少年训练营、民间业余赛,甚至球拍工艺车间,羽毛球拔毛作坊,我都会到现场,去听,去看,去闻,去摸,去感知。一趟趟忙碌穿梭,给了我沉淀基础的丰富素材,无论历史人物事件,技战术流派演化,还是世界羽坛趋势,我心底都有了一本扎实的账单。

    这些积累也成就了自己的出镜报道。对于电视体育记者,突发事件考验的是价值判断和快速反应,专题特写侧重积累厚度和专业深度,而直播连线则是各种能力综合考量的演武场。直播状态下,压力悄然而来,难以挥去,往往十分功力在直播中体现出七八分已经不易,尤其连线只有几分钟时间,要拎清来龙去脉,分辨主次差别,突出重点价值,有时还要有一份即兴但力求得体的点评。

    在摸索符合个人特点的直播攻略时,每每感恩于在学院所接受的一系列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行胜于言的校训时时在耳边回响,辅以勤奋夯实的专业基础,我获得了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机遇。里约奥运会,我是开幕式特别节目重要直播注入点之一,从清晨日出到傍晚日落,不同时段的直播连线,各具即时环境特色,又同奥运会专业背景环环相扣……每当顺利完成一档直播连线,我清晰感知到自己的成长,既有专业能力,又有综合素质。

    奥运会的“峰、谷”体验

    作为体育人,奥运会是终极殿堂和梦想,体育记者同样如此。此前八年,有披星戴,有通宵达旦,有灵光一闪,也有南墙之痛,带着种种经历沉淀下来的能量,我来到里约奥运会羽毛球赛场。

    在里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女单半决赛,中国选手李雪芮拼到极致,左膝前十字韧带全部撕裂,当时雪芮妈妈含泪凝望的眼神,队医目瞪口呆的表情……这一切都被我们的单机画面定格,并呈现给观众,而且,还不止这些。通过重重公关努力,我们得以进入运动员热身区,独家拍摄了李雪芮场外紧急治疗画面,并从午后一直跟拍到入夜,完整呈现了李雪芮受伤后的亲情、队友情和团队凝聚力。奥运村大门口的出镜点评,既包含了对李雪芮的祝福,也肯定了其拼搏精神对于这项运动,对于整个团队,以及每一位观众的激励价值。专题《无需金牌的“卫冕冠军”》是对她这份精神的致敬。

    混合区直播采访,既考验记者的观察,又检验记者对运动员脾气秉性的熟识程度。在我们的镜头前,傅海峰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这个舞台离我越来越远,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时间再为中国队付出,我没时间了。。。。。。这两年,我们(和张楠)这个组合才拿了三个冠军,我们没有资本去冲刺奥运会冠军,我们只有去拼!”

    同一个采访机位,同一支话筒,谌龙则对我抛出了最大的考验。从赛前第一次入场热身开始,谌龙就以只接受“一个问题”回应各家媒体。作为常年相识的合作对象,每轮赛后,谌龙对我们的采访也相对耐心。但是,半决赛赢下安赛龙之后,谌龙匆忙经过直播采访区的行为,引起了舆论的涟漪,其中大部分矛头指向运动员缺乏教养,也有人批评央视耍大牌,认为凭什么一定要接受你采访……当晚,我一宿没睡踏实,“第二天决赛会引来更多的关注,以怎样的方式化解这次风波?”

    决赛前的直播推介,我以这样一段话收尾,“……昨天在赛后的混合采访区,谌龙只短暂停留了31秒的时间,并且遭到了不同版本的误读,站在我的立场上来说,这不是一个真实的、真正的谌龙,谌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礼貌的小伙子。我们希望在决赛之后,作为一名中国记者,当然期待他能在拿到金牌之后,来到我们的混合采访区,跟大家讲述来到里约这十几天,特别是准备里约奥运会这四年,他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以及所背负的巨大的压力。”决赛以及颁奖结束后,谌龙两次来到直播采访区,他用自己的言行给这次风波画上句号。事后,我处理突发事件的做法,也获得了业界和学界的肯定。

    爱好成职业 全能多面手

    从小,我就是个体育迷,小学时代眼巴巴盼望每周看两场NBA录像,听各个电台的体育新闻播报,范志毅、郝海东、乔丹、科比……但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和他们产生交集。人生就是这么有趣,正如《阿甘正传》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

    2016年6月,科比退役特别活动《布说再见》;2015年10月,乔丹来华访问深圳、上海两座城市,我都全程报道了他们的活动。我的一个朋友,为了远远看“乔帮主”一眼,清晨从北京飞上海,蹲守在活动现场对面二层的餐馆,只是远远望到乔丹下车步入会场的背影,随即又赶回北京,对于这种稍显疯狂的行为,他回应说,“看一眼,我就知足了。”或许,这就是体育的魅力。

    由于自己在校期间曾经接受过系统的英文采编培训,入职后,虽不是天天跟国际新闻打交道,但BBC和CNN一直是“磨耳朵”的陪伴,来体育频道之初,就获得了更多涉外采访报道的机遇。当然,这些涉外“福利”的背后,是对人物和事件背景难以穷尽的挖掘,在现场孜孜以求的发现,以及后期技术精雕细琢的打磨。每次因公出国的机会,我都会被委派作为领队,协助团员在护照、签证、邀请信、派遣函、预算表等十几分英文报表中抽丝剥茧,并拟定和落实工作及生活的统筹规划。当下,我们团队正在走流程,申报8月下旬格拉斯哥羽毛球世锦赛的前期工作。

    这是我来央视的第九个年头,跟奥运会每四年一周期相契合,我的央视履历也是如此:第一个四年,我是直播线上真金火炼的新闻编导;第二个四年,我是四处奔走独当一面的主力记者;眼下,第三个周期刚刚开启……

    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当一个国家居民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的时候,体育产业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而我们刚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体育除了个体健身属性,还有社会教育功能,而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体育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一项健身运动,羽毛球最近十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报告》中,羽毛球连续数年排在器械健身类的第一位(总排名榜首位是健步走及跑步)。当亲自拿起球拍,成为绿色地胶上挥汗如雨的一员,我对这个项目的认知更加丰富立体;同时,原本一盘散沙的资源也星星点点串联起来,种种努力为了更多人爱上这项绰号“绿色鸦片”的运动。

    夯实基础,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新周期,我积极开拓视野,期待下一次转型。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