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 【砥砺奋进的五年】贯彻新理念 培育新动能 加快新发展――对话6:国家级平台赣江新区
  • 【砥砺奋进的五年】贯彻新理念 培育新动能 加快新发展――对话6:国家级平台赣江新区

    时间:2017-06-28 21:11:07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宋海峰 李冬明 黄继妍 刘芝毅

    去年6月,中部第二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到现在恰好是一年时间。去年10月,赣江新区管理机构正式挂牌,到现在也已经8个月时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赣江新区上下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成规模、五年大发展”的目标,边组建、边招商、边推进、边创新,扎实推进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并初步完成了起步阶段的各项工作,进入到了开始扬帆远航的发展阶段。

    谋划未来发展之路,作为全省科技、人才和教育资源密集区的赣江新区,其核心就在于一个“新”字,其出路也在这个“新”字。因此,面对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加快新发展的时代要求,赣江新区正在各领域全力推进改革创新。

    大胆试、大胆闯,着眼于打造全省培育新动能的主战场,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正在这里喷涌而出。今天,就让我们聚焦赣江新区,聚焦这里的新动能、新发展。

    ■主持:江西日报社社长 王 晖

    ■发起:赣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刘建洋

    卢福财江西财经大学校长

    彭迪云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刘仁羿赣江新区创新发展局负责人

    李茂芹赣江新区开放发展局负责人

    秦鼎坤赣江新区财政金融局负责人

    刘年风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范景丰江西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国平鸿利智汇集团董事长

    权威声音

    赣江新区,打造培育新动能的“生态系统”

    赣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刘建洋

    近年来,以智能制造、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手段,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为特征的经济新形态风起云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而就在这些经济新形态方兴未艾之时,承担着国家“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重要开放高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等一系列战略任务的赣江新区应运而生,和河北雄安新区一起,成为目前最年轻的两个国家级新区。

    新动能需要新平台,新平台需要新方向。时代赋予了赣江新区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历史责任。对此,省委书记鹿心社提出:赣江新区要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引领,以集约高效、绿色发展为路径。省长刘奇也强调:赣江新区要坚持创新驱动,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积蓄加快发展新动能。

    方向明确、路径明晰,赣江新区正立足于自身明显的区位优势、优越的交通条件、鲜明的产业特色、突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厚集的政策优势,走好改革开放“创新路”,出好体制政策“组合拳”,在奋力推进“1+5+4”三大工程的过程中,全力打造一个可以孕育新动能的全新“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里,环境是基础。为此,赣江新区在建设“1”的过程中,以生态健康、创新发展为理念,科学谋划28平方公里儒乐湖新城这一集中起步区的建设。慢行廊道、滨水观光、丘陵缓坡……未来,这里将是一个城市组团与自然景观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生态之城,这里也将是一个时尚文化与科技创新不断促进、不断融合的创意之城。特别是“一区四小镇”,不仅有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而且,将形成以赣派文化、室内水上运动和冬季运动中心为主的文化旅游小镇,集国际体检中心、综合医院、远程医疗为一体的健康活力小镇,以反映意大利时尚文化、体育文化为主的意大利风情小镇,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的创新创意小镇。这些都将为孕育新动能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机制是保障。为此,赣江新区在打造“5”的过程中,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基调,打造五大功能性平台。以成立行政审批局为契机,打造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实现“一口式受理,一条龙办理,一颗印章审批”,全面推广投资项目“承诺制”审批制度改革;以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为契机,打造人力资源平台,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以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打造金融资本平台,优先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债券,健全绿色金融市场;以赣江新区产业发展研究院为载体,以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通过开放合作,引导世界一流、中国前端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进驻,打造集技术、基金、人才、平台、科创园等为一体的创新发展综合体,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准和新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形成铺天盖地的“双创”集群,打造全国创新创业特区;以兴建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打造人流物流和对外开放平台,打造通江达海、水陆空铁多式联运新平台,建设江西首个国际国内多式联运中心。由此,通过五大平台,让人才、技术、资金、创意、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能自由充分地流向新的经济领域。

    在这个“生态系统”里,产业是主体。为此,赣江新区在培育“4”的过程中,以开放协同的理念,加快四个组团的产城融合发展。针对经开组团、临空组团、永修组团和共青组团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赣江新区在围绕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有机硅和现代轻纺六大主导产业,加强“补链―强链―延链”,形成强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的机遇,聚焦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现代金融服务业等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让新旧动能在新区实现了平稳接续、协同发力。最终,将在新区构建以6大主导产业为基础、以N个专业园区为载体、以若干个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洛可可“洛客”平台项目、明匠智能制造产业园、中科史太白科技园、猪八戒网江西总部园区等新产业项目已在赣江新区茁壮成长;与此同时,保利国际投资的军民融合产业园、意中产业园项目,北京中关村设立的中关村(江西)科技园,中科院在新区建设的成果转化基地等进一步孕育新动能的新平台,也正在加速落地。立足于这些产业支撑,新的经济形态即将在赣江新区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可以说,随着“1+5+4”三大工程的深入建设,赣江新区孕育新动能的“生态系统”正在不断迈向完善。而为了向这个“生态系统”输送充分的阳光雨露,加速她的成长、成熟,前不久,在我省出台的《关于支持赣江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还特别针对培育新动能,送来了“及时雨”:支持新经济重大技术和产业项目优先在新区布局、相关政策措施优先向新区倾斜,推动新区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发展实现率先突破,把新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了强力的政策支持,有初步的“生态系统”,赣江新区正通过打造成为全省生产力最发达、智力最集聚、发展环境最完备的区域,在培育新动能上,不断发挥样板、领航和助力作用,把自己打造成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从而在新时期,以新动能助力江西的绿色崛起。

    话题一:新动能与新平台

    卢福财:赣江新区是国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板块,也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好赣江新区,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内陆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从江西发展来看,赣江新区的设立和建设,必将成为我省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又一重大机遇。“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是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架构,而其中的龙头就是昌九城市带,但长期以来这个龙头昂起得并不很高,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是很有效,究其原因就是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不尽如人意。而国家批复的赣江新区战略定位中首要的两点是“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就突显了要打造“龙头昂起”的战略意图,必将对江西区域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生态优势是江西最大的优势,绿色崛起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又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赣江新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这进一步坚定了我省走绿色崛起之路的决心,进一步明确了我省绿色崛起的方向与实施路径,必将对江西绿色崛起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刘仁羿:创新发展局作为新区8个职能部门之一,主要负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的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工作。为把新区打造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省创新示范区,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创新体制机制,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发力,以组建赣江新区产业发展研究院为着力点,重点在新区打造一个集技术、基金、人才、平台、科创园等为一体的创新发展综合体。我局还以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的科技协同创新体为主体,以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通过开放合作,聚焦政策,聚集资源,集聚人才,引导世界一流、国内前端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进驻,努力将科技创新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聚集区,打造出具有国际水准和新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此同时,创新发展局还立足实际,营造环境,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017年6月15日,国务院研究通过授予赣江新区“国家双创区域示范基地”称号,这是赣江新区获得的第三块金灿灿的“国字号”招牌。我局将以此为契机,立足赣江新区“双创基础扎实、科教资源丰富、战略政策叠加、产业体系健全”等优势条件,创新绿色金融新机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科技进步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同时,通过加强各类双创扶持政策统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引导双创要素聚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创新创业发展的市场规律,进一步放开市场,激发小微企业、上市公司、科技型企业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动力,释放双创活力,将新区打造成为全国青年创客首选地、中部地区协同创新高地、长江中游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和江西绿色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

    李茂芹:赣江新区挂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推动新区发展的主引擎,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对外开放平台搭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推动了一大批新项目落户新区。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抓好产业规划定思路。按照新区“两区两地”的定位和四大组团实际,建立了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库,确立了充分体现新元素的“6+N+2”的招商工作重点。即: 6大主导产业(光电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有机硅、现代轻纺);N个专业园区(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中国中医药产业创新科技城、北京产业园、中德4.0工业园、有机硅产业园、现代轻纺产业园、地理信息产业园、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两个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成果转化基地和中关村成果转化基地)。二是积极走出去招商搭平台。新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坚持每月外出招商2至3次,除对接重大项目外,还先后与中关村管委会、保利集团、中银香港等签订了多个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搭建新区招商新平台。各组团和新区各部门都将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切实做到每天有行动、每周一梳理、每半月一汇总、每月一调度、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签约和集中开工活动。迄今为止,新区共组织外出招商推介5次,组织各类签约和集中开工9次,共签约项目209个,总投资1942.09亿元,正在推进的在建项目53个,已竣工投产项目39个。三是积极发挥新区开放平台新优势。今年以来,新区不断整合属地开放平台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口岸经济的新优势和强劲动力。统筹一区三口岸(南昌综合保税区和昌北机场空港口岸、铁路物流园铁路口岸、龙头港码头和南昌国际集装箱码头水港口岸)整体推进的思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赣江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办发【2017】10号)文件就明确赋予新区省级口岸管理权限,统筹属地上述口岸的管理工作,新区的口岸规划和新区口岸经济发展工作方案的制定,也正在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有序进行。在新区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以吸引新项目不断落户的工作,已迈开坚定的步伐。

    秦鼎坤:国务院决定在赣江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江西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为赣江新区培育新动能,从而加快绿色发展送来了重大机遇。赣江新区发展绿色金融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赣江新区处于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核心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赣江新区处于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关键节点位置,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国家级新区,更有利于营造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的发展环境,更能辐射和带动长江经济带及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江西赣江新区的批复》,赣江新区是国家批复的第十八个国家级新区,对于加快内陆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该新区是改革开放的高地,具有先行先试的“天然”优势,更有利于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为孕育新动能提供了一块具有丰富养分的发展平台。

    彭迪云:新的经济形态最大的特征就是创新创业,需要适宜的生态系统或制度环境,因此,赣江新区要着力营造富有激情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是要掌握加减乘除辩证法。“加”是指加深产业融合;“减”是指减少准入壁垒;“乘”是指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成作用;“除”是指革新理念思维,强化能力建设,以求消除运行风险。二是要培育“包容试错、草根成长、行业自律、审慎监管”的区域文化和政治生态。三是要营造具有“四化”“三结合”“四空间”等融合特征的“众创空间”。其中:“四化”即功能上的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三结合”即运作上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四空间”即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空间。四是要构建联盟、基地、基金、人才“四位一体”的创新机制,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四是要推动“政府管理平台,平台制定细则”,鼓励多方利益团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协商合作。五是要塑造新型劳动关系,在维护劳动者权益、平台企业利益、市场秩序、传统企业利益之间寻找平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