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 “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希望”(图)
  • “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希望”(图)

    时间:2017-06-30 21:17:56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余俊

    ◎文/图 记者余俊

    中国江西网讯萍乡芦溪县瑞泉村村民李甫桂是一位七旬老人,为了给患有尿毒症的儿子李月明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积蓄,乃至债台高筑。

    7年间,他辗转宣风、芦溪、萍乡、长沙、山东等地医院,整日劳累奔波,但始终无怨无悔。在无钱治疗的情况下,李甫林自建了透析室,用每天的坚持给儿子带去战胜病魔的勇气。

    李甫桂直面生活苦难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2016年1月5日,李甫桂被萍乡市文明办授予2015年第三季度“最美萍乡人”称号,并在同年5月当选“中国好人”。

    李甫桂自建的透析室

    李甫桂

    儿患重病 每天做四次透析

    6月27日,李甫桂被叫去10公里开外的芦溪县城,帮大儿子照顾感冒的孙辈。身患尿毒症的小儿子李月明留在芦溪镇瑞泉村家中做透析。一年多来,李月明已经尝试在没有父亲的照顾下,完成透析的全部过程。不过,李甫桂还是不太放心。

    李甫桂今年70岁了,皱纹早已爬满了额头,说话有些含糊,但语速很快。他一边照顾儿子李月明,一边担任了村小组组长,村里和家里的事情总让他牵挂。

    4年多来,李甫桂每天早上8点前起床,吃完早饭,为李月明做腹膜透析做准备工作。

    他从楼道的隔间里提出几袋腹膜透析液,里面含有乳酸盐和葡萄糖成分,每袋两升。每天李月明要用4袋透析液。由于持续不断的治疗,这些药物的纸箱已堆到了他家柴房的屋顶。

    他每次都很谨慎,透析液要称重,以保证透析后的排出物不能超过2.5公斤,未超过,说明透析成功了,否则可能危及生命。这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节省治疗费用,李甫桂在家中建了一个透析室,用铝合金和不透明玻璃搭建而成的密室,有一扇门可以进出,面积不到5平方米,室内装了紫外线灯,可以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李月明坐在里面,可以安全地做腹膜透析。透析液通过疏导管灌入腹腔,与腹膜另一侧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成分进行溶质和水分的交换,不断地更新腹透液,达到肾脏替代的治疗目的。

    李月明每天要做4次腹膜透析。从早上8点开始,每间隔4小时,要准点透析一次。因为生病,李月明对很多食物都忌口,每天只吃蔬菜。生病后,他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只拿不超过20斤的重物。因此,照顾李月明的使命就交到李甫桂的手里。

    长年治疗的李月明显得很虚弱,甚至走路都比较乏力。有一次,他治疗之后躺在床上,身体血液倒流,呼吸困难。他时常能感受到这种威胁。不过他的话语中并没有病痛的迹象。

    李月明在药物治疗上每天的花费是170多元,这对收入微薄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少的开支,他因此心有愧疚,打算去县城开三轮车,但是别人听说他有病都纷纷摆手。每周还要打两针补充血小板的针剂,治疗因腹膜透析后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为了节省费用,他买好药剂,请村诊所医生注射。

    携子辗转多地求医

    李甫桂不知道李月明染病的准确时间,唯一有印象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正在做油漆仿瓷工作的李月明突然出现了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腰腿疼痛等症状。李月明时年32岁,他与钟广清4年前结婚,生下了两个女儿。他以为身体扛一扛就会消退。

    2009年年底,李月明的病灶开始显现――双腿踝部出现水肿,无法行走。

    三天后的清晨,李甫桂走在冬天结冰的山路,背起儿子,一步一步赶往芦溪县医院做检查。李明月被诊断患有重度慢性肾炎。李甫桂不肯相信,带着儿子去了湖南长沙湘雅医院进行复检,最终确诊。

    当时,李甫桂坐骨神经痛病发,与儿子在同一家医院的不同科室治疗,一度要开刀,最终他只进行了药物治疗。经治疗后,李月明病情略有好转,治疗费用却很高。一个月后,治疗费已用得差不多了,李甫桂父子只能回家进行药物治疗。

    2012年10月,李月明病情突然恶化。在一次出工回来后,李甫林发现李月明躺在床上准备休息,却突然喘不过气来。

    李甫桂说带他去医院看看,李月明却怎么也不肯去。他说:“去医院得花钱,不想拖累家庭,还是把钱留给孩子们。”

    最后,李甫桂跪下求儿子去医院看一看,李月明才答应到芦溪县人民医院去看病。到了医院后,芦溪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看到了李月明发病的症状,让他们赶紧去萍乡市治疗。

    李月明察觉出病情严重了,求医途中又开始逃避,坚决不愿去,最后被李甫桂生拉硬拽才上了一辆出租车。

    最终,医院的确诊显示:李月明患有尿毒症。

    当时,李甫桂差点陷入了绝境,他拿着确诊通知单发抖,不敢相信结果。当天夜里,李月明晕倒了几次。李甫桂忍住眼泪对医生和自己说,不要慌,慢慢来。李甫桂携带的1500元很快就花光了,还欠医院1000元,他又赶回家,拿出了卖猪攒来的一万元钱,回到医院。

    2012年12月,李甫桂听亲戚说,山东潍坊有家专治医院。李甫桂马上联系了医院,同时凑齐了10万多元治疗费。三个月后,李月明的病情稳定了,但是治疗费又花得差不多了。

    为给儿子治病自建透析室

    李甫桂说:“为了家庭,他就像燕子做窝一样,攒到一点就去完成一点。”

    他家的二层楼房就是他一点点建起来的,从1974年他拆了自己泥巴搭建的危房。两年后,李月明出生。1980年,李月明4岁了,李甫桂的新房子还有两面墙没有建好。到1998年,他靠着木工手艺,外出打工才把楼房彻底建好,历经了24年时间。

    正是凭着这种毅力,李甫桂即使自己的病不治,也要把儿子的病治好。

    在山东治疗期间,他就已经打算好了,他要建一个透析室,维持儿子李月明的生命。

    在医院的日子,李甫桂通过对医生、护士换药时的观察,了解了透析室的构造。

    回到芦溪县以后,李甫桂请教了医生指导透析室的建设,还买来了一些相关资料来钻研。熬药、透析、换药、记录数据等,几乎每个环节他都要去考虑,尽管他并没有读多少年书,但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不得不亲自去琢磨每个字和每个环节。

    施工那天,李甫桂找出了李月明当泥工时剩下的材料,又买了一些不透明玻璃,花了3天的时间,建成了一个透析室。为了营造安全的环境,李甫桂在透析室装了一个紫外线灯。每日儿子李月明透析前,他都开紫外线灯光照射透析室内20分钟,再用专用的拖把室内外的玻璃墙都清理一遍。

    据记者咨询芦溪县卫生局办公室了解到,他们现在没有掌握李甫桂建腹膜透析室的相关情况,不过根据要求,腹膜透析室应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二级(含)以上的医疗单位方具有开展此项工作的资质,如果私人因为个人原因在家里建腹膜透析可能会有很大风险,但是只要不是对外营业,卫生局不会太过干预。

    最大的心愿是根治儿子的病

    自从李月明患病后,李甫桂家中就再没有添置任何家用电器,家里好几个电灯坏了,也没有去换。李甫桂的房间为了省电,没通电灯。为了给儿子治病,李甫桂每年要花费两万多元。现在,李甫桂已经背负了20多万元的债务。

    芦溪镇类似李甫桂家这种因病致贫的家庭并不多。今年6月11日,芦溪镇政府外宣办主任刘新民告诉记者,针对这类因病致贫的群体,芦溪镇采取了健康扶贫的措施,现在李月明家里享受了680元/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李月明2015年领了9000元大病救助金,2016年领了9500元。在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可以给予李月明70%至80%左右的住院医疗费的报销额度,可以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

    不过,李甫桂因早年的积劳成疾,身体出现了病痛。为此,他的脊椎曾做过一次手术。他是萍乡地区这种病例的第二例患者。医生告诉他:“你这是过度劳动和负荷太重所致。”

    为了治病,李甫桂吃药治疗了五年,现在还在间断地吃药。6月27日,他告诉记者,他身上落下了肾结石、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全身黄带增厚等沉积了多年的老病。

    有时李甫桂出去买药,李月明在家透析没人照看,邻居都会主动前去护理。

    现在,李月明的妻子在芦溪县一家鞋厂打工,每个月能拿1800元工资。李月明生病后,她始终不离不弃,李甫桂有时会担心李月明坚持不下去,总是劝他多出去走走。

    今年,李月明的大女儿12岁了,读初一。她对李月明说:“爸爸,只要你人在,我什么都不怕,我会攒钱给你治病,你要挺过去。”李月明说:“她这样说,我很高兴,但我也不会要的。”

    李甫桂最大的心愿是根治儿子的病。他说,自己70岁了,为了这个愿望,会一直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就能看到生活的希望,他希望李月明也能坚持下去。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