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宁夏新闻 > 【喜迎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红寺堡区:负重奔跑唱出“年轻的喝彩”
  • 【喜迎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红寺堡区:负重奔跑唱出“年轻的喝彩”

    时间:2017-05-18 21:46:26  来源:宁夏新闻网  作者:

      年轻,意味着无限可能。在宁夏的市县区发展阵列中,才成立不足整8年的吴忠市红寺堡区无疑是晚来的“小字辈”,然而,也正是因为“年轻”,红寺堡区在发展中呈现出一种令人关注的活力。作为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战场和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红寺堡区可谓负重起跑,这里的每一分成绩,来得都殊为不易。

      初夏时节,当记者踏上红寺堡区这片新开垦的热土,蓝天白云下,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公路纵横交错,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一片片吐露新绿葡萄园充满生机,巍巍罗山脚下的红寺堡新楼林立、车水马龙,一个年轻城市的魅力悄然展现。一路走来,这个宁夏最年轻的市辖区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经济总量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日益改观,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突飞猛进,民生问题持续改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的红寺堡。

    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清晰而自信地举出了一组数字: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2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83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2倍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亿元,是2011年的2.6倍。2016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000多元和7080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1.6倍和1.8倍,全区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各项经济指标在山区九县排名第三,呈现出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万亩葡萄拓出发展新路 三产融合推进动能强劲

      红寺堡区位于北纬38度,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被誉为世界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然而,在开发建设之初,红寺堡区农业主要以传统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低下。2007年,当地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首次尝试酿酒葡萄种植,意在为强区富民开掘一条新路。

      红寺堡区中圈塘村村民乔文生刚搬到红寺堡时,主要靠种玉米维持生活,辛辛苦苦一年种下来,仅仅能混饱肚子。2007年春天,区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将葡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大力推广,并将中圏塘村确定为第一个整村推进的万亩葡萄基地。最初,很多人对发展葡萄产业心存疑虑,可乔文生想:“政府免费为种植葡萄开沟、提供架杆和架丝,还给生活补贴,这样的好事情哪里找去?”于是,他带头将自家的农田全部种上了葡萄。种植葡萄是个技术活儿,乔文生除了自己学习摸索外,还经常参加各种葡萄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班,渐渐成了村里的葡萄专家。乔文生笑呵呵地说:“过去种10亩玉米的效益也抵不上现在种2亩葡萄的收入。”

      乔文生告诉记者,他种植的酿酒葡萄亩均产量超过800公斤,因为品质好,每公斤曾卖到过8元的好价钱,高出市场价格近一倍,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总产值达到11万元,成了红寺堡区的葡萄“种植状元”。看着乔文生种植葡萄赚了钱,周围的村民也跟着种起了葡萄。

      丁建成书记说,近年来,红寺堡区始终以移民群众的增收致富为己任,以高效节水农业为目标,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葡萄产业已成为该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尤其是近五年来,红寺堡区坚持不懈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按照“3+x”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葡萄、枸杞、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基地,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渠道,推动由追求产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探索出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让更多农产品在本地增值,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全区“3+X”产业初具规模,累计种植酿酒葡萄11万亩、酒庄、酒厂达29家,年加工能力达4万桶,枸杞5.6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万头、66.8万只,优质牧草面积达2.4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占总灌溉面积的1/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13家,两家“农字号”企业进入全区中小企业50强。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势日益显现,这片新开垦的处女地以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业界的关注和肯定,红寺堡区荣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酒产区”称号;红寺堡镇荣获“中国葡萄酒第一镇”殊荣;百瑞源红寺堡枸杞基地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首批生态原产地认证,并通过德国BCS有机食品认证。

      在发展中,红寺堡区还率先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慈善产业园—弘德慈善园区,累计引进项目65个,完成投资60亿元。以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和轻工制造为支撑的新型环保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葡萄酒年加工能力突破4万吨,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60兆瓦。2015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6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2亿元,是2010年的3倍。此外,金融商贸、批发零售、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快速发展,罗山飞行营地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罗山飞行营地”“全国科技体育(航空模型)训练活动基地”,连续承办了四届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宁夏移民博物馆成功跻身国家AAA级景区。这个昔日“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的荒漠戈壁,如今开始声名远扬。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城乡统筹成绩实实在在

      在红寺堡区采访时,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这里四通八达的道路,彷佛一条条实现希望的桥梁。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车行无路、人走无道的亘古荒滩。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是红寺堡移民走出大山的期望和梦想。公路通,百业兴。为彻底解决移民群众出行难问题,近年来,红寺堡区把道路建设放在移民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千方百计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过去5年来,红寺堡区共建成农村公路2094公里,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14.5公里。如今,红寺堡区现在已经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在宁夏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公交目标,极大地方便了移民群众出行,农村公路密度和标准高居宁南山区前列。

      “过去出门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公交车开到了村里头,出门办事方便得很。”红寺堡区中圈塘村村民徐秀峰高兴地说。

      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5年来,红寺堡区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实施道路硬化、上下水配套、绿化亮化美化、污水处理及改厕、农房改造、文化活动广场、便民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立起了区、乡、村三级垃圾处理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柳泉乡特色小城镇和14个美丽乡村。水泥村道干净整洁,巷道纵横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驱车行进在红寺堡乡村马路上,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不时跃入眼帘。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村民李德荣喜滋滋地说:“如今的永新村,处处干净整洁,生活过得很舒心。”

      五年来,红寺堡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主动融入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率先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累计投资48亿元,新建、改造市政道路70.3公里,建成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站等一批公用设施,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5%,燃气普及率达到43.5%。博大购物中心、汇达酒店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成投用。房地产开发面积86.3万平方米,是“十一五”的2.5倍。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5.6平方公里,“八路十街”大县城框架拉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9.3%。在农村,自来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入户率达到85%。5年来,红寺堡区还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人工营造林37.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9个百分点。市民休闲森林公园、生态公园全面开放,城市绿地率提高到35%,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

      生态移民助推脱贫攻坚 民生保障涓滴汇成暖流

      “当时搬家时,心里七上八下,但搬过来一看,心里的顾虑立马打消了,这里一马平川,路是干净平整的水泥路,水是清里透甜的自来水。”谈起移民搬迁的感受,红寺堡的移民新村弘德村村民虎登双感慨万千。如今,他将家里的地全部流转给宁夏乾煌新能源有限公司,自己到县城务工,妻子在家门口的葡萄种植基地打工,一年下来,杂七杂八也能挣个两三万元。“现在日子越过越来劲儿了!”

      对于虎登双来说,移民搬迁给他的带来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原先他们一家居住在同心县预旺镇虎家堡子村,那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庄稼广种薄收,连生活用水都成问题。“搬到这里,思路一下变活了,只要人勤快,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最让虎登双开心的是,家门口的学校办得好,教学质量高不说,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免费营养午餐。“现在村里每年都能考上20多个大学生哩。”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丁建成书记认为,只有把民生与稳定放在首位,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一个强大厚实的根基。5年来,红寺堡区委、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尽心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五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80%以上。

      五年来,红寺堡区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共计搬迁安置移民2.79万人,“闽宁”对口帮扶协作、军地共建不断深化,贫困发生率降低到26%。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所,改造加固校舍7.7万平方米,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2.7万名,输送二本以上学生2711人,“普高”“创强”顺利通过区、市验收。建成“三馆一中心一基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开展医疗卫生对口协作,实施人民医院综合楼、妇幼保健综合楼、社保服务中心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村级标准化卫生室73个,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率先启动实施宁夏人群健康管理暨慢性病防控体系构建项目,城乡居民免费体检惠及3万人,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86.5%。建成保障性住房2751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003户、农村危房改造7278户。城乡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五年平均为2.7%。建成菊花台日间照料中心,民政助残、慈善等社会事业协调推进。201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7875元和6409元,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2.8%。

      未来五年勾画美好蓝图 终段赛道期待精彩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纵观新形势新任务,红寺堡区已经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积蓄了力量,找准了定位,勾画了蓝图。

      在丁建成书记脑海中,今后五年,是红寺堡区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战期,也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慈善红寺堡建设的关键期,更是高速发展、弯道超车的最佳机遇期。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国家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是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更是最首要的任务。

      基于对形势的研判,丁建成书记对红寺堡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经过‘十二五’发展积淀,红寺堡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交通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新能源配套产业潜能释放,生态后发优势提升,干部群众人心思进,干事创业劲头十足。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苦干实干,奋起直追、赶超发展,确保与全区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丁建成书记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幅发展蓝图:下一个五年,红寺堡区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脱贫攻坚,增收富民”工作主基调,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多元化“三化进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产业提档升级、社会综合治理、美丽红寺堡建设“四场硬战”,统筹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移民样板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明星区、高效节水示范区、慈善产业发展先行区,奋力谱写“五个红寺堡”建设的新篇章。到2020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1%。

      在这片屡屡上演发展奇迹的地域,红寺堡区的未来有多精彩,似乎是一个并不难猜到答案的命题。新的发展目标如此清晰,足以凝聚起这一方土地的干部群众,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展示实力和魄力,书写跨越发展的新传奇。(宁夏新闻网记者 贺璐璐 杨洲 杨丽 胡俊 杨泠然/文 视频/马建宁)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