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 七阶段融情、四步走实践 绽放出民族团结之花
  • 七阶段融情、四步走实践 绽放出民族团结之花

    时间:2017-07-08 20:07:38  来源:亚心网  作者:王建隆

    七阶段融情、四步走实践绽放出民族团结之花

    ——乌鲁木齐市第52小学民汉合校十年融情综述

    文/亚心网记者王建隆图/乌鲁木齐市第52小学提供

    阅读提示:6月是新疆百花齐放的时节,乌鲁木齐市第52小学的学子也在学校里如花绽放,为民族团结大花园增香添彩。

    乌鲁木齐市第52小学民语部始建于1975年,前身为乌鲁木齐市耐火材料总厂子校、乌鲁木齐市第3小学附小、乌鲁木齐市第52小附小,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山路104号。1996年9月被命名为乌市第52小学;2007年7月,乌鲁木齐市第52小学汉语部从乌鲁木齐市第34中学小学部整体搬迁至位于西山西街117号的乌鲁木齐市第52小学与之合并成为一所民汉合校。

    校长牛艳华说,十年来,52小经过了“七阶段融情、四步走实践”。现如今,52小继续加大组织教学能力强的汉语骨干教师到民语班适时任教,以民汉教师“结对子”的方式进行传、帮、带,加强民语教师教学;组织汉语言水平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民语教师到汉语班跟班学习,这已经成为学校常态化的工作。

    十年的磨合,十年的融情,十年推陈出新,十年有序发展,52小绽放出民族团结之花。而今迈步从头越,52小发展仍在潮头,改革创新仍在继续,民族融情仍在路上......

    合校十年七阶段融情,共融情、同发展

    日前,记者到达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山西街117号的52小。在宽大方正的操场前。听到高高的教学楼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你看到的学校环境和浓厚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是我们十年付出的成果。”牛艳华说,“十年里,我们真的不容易,付出比大多数学校多得多。我至今记得合校初期,两所学校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运行模式都是两张皮,在各自的尺度下进行。合校的十年,52小经历了“七阶段融情,四步走实践”,达到了今天这个大好的局面”。

    记者了解到,52小的第一个阶段融情在合校初期,尽管民汉教师在同一所学校教学,但民语部和汉语部的教学工作是独立的,民语部教师教少数民族学生,民汉语部教师教汉族学生,民汉教师之间和民汉学生之间鲜有交流和交往。

    “其实这个阶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情,充其量说是两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搬到了同一所学校工作和学习,真正意义上的融情是从第二个阶段开始的。”牛艳华说。

    52小第二个阶段融情的时间是2009年至2010年4月。为了加强民汉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学校开展民汉教师分会场、分学科,同步进行教学活动,以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和“异课异构、教师赛课”活动,为民汉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创造了条件。

    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学校尝试“同题异构、民汉教师同上一堂课”,为民汉教师搭建了一个同台竞争、同台展示自己的舞台。

    第四阶段是2012年,学校开展‘同题异构、民语教师走班上课’活动,让具备条件的民语系老师走进汉语班级上课。

    第五阶段是2014年,学校民语教师走进汉语班上课的基础上,学校开展“同题异构、汉语教师走班上课”活动,让汉语部老师走进民语班级上课。

    第六阶段是2016年。自治区第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年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民汉师生同堂共教、民汉学生共学互助,同成长”活动,将不同学科的民汉教师依据其特长两两组合,同一年级的民汉班级两两结合,以民汉师生同堂共教、共学互助教学活动。

    第七阶段从2017年1月至今,学校开展了“民汉教师齐跨步、跨科、跨级,同前行”活动,让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大小不一的灵活的教学研究组,形成新的伙伴关系,围绕某一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听课和课后反思研究。

    现如今,我们正在实施的跨学科教研活动的思想精髓就是跳出学科看学科,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带着新异的目光,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观照和审视此学科,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生成创造性的设计,使得我们的教学由取众人之长上升到“取众科之长。”

    牛艳华说:“每一个阶段的做法都是在前一个阶段工作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凝结着学校老师们的智慧,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其中,第五阶段的“同题异构、民汉教师走班上课”做法,上了2014年5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纵观七段融情,显而易见,52小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和民汉老师之间的团结工作井井有序,一步步推进,一步步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步走实践共实践、同提升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为了抓好学习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四步走实践”工作。

    52小德育处副主任孙雪飞说,2012年,52小德育处在民汉团结工作实践中迈出了第一步,开展了民汉班主任走班上课活动,要求所有的班主任在开学第一周走进对方班级,以民族团结为目的,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赠礼品、学说维吾尔语、学跳麦西来甫、学做新疆美食等形式讲课。


    2013年,开始民汉团结工作实践第二步,由校长亲自带头,开展了以校领导为首的各学科教师走班上课。

    2014年,德育处依托城市少年宫的活动的开展,迈出了民汉团结工作实践第三步,组建了泥塑社团、书法社团、七彩简笔画社团、手工艺社团、小精灵合唱社团、小魔笛竖笛社团、唇之舞口琴社团、民族舞蹈社团、古韵清风经典诵读社团、轻松学维语社团等,深深吸引着民汉学生的热情参与。

    阿提克木·吐尔逊老师编导的麦西来甫已经成为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校园舞。

    在2016年“民族团结进步年”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举办“融情校园携手筑梦”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整个活动分为文艺演出和社团展示两个部分。文艺演出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丰富的表演形式,表达了孩子们对美的热烈追求、对梦想的热情咏叹,精彩的节目表演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社团展示环节,学校开展了“百人诵读”、“千人社团”、“百人书法”、“百米画卷”等社团活动。

    2017年春,巧手社团收集了寒假的美术作品,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从而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举办了以“为爱上色”主题画展。

    通过民汉教师授课和组建社团,民汉师生从陌生到认识,开始打招呼和热情问候,化解了之前民汉师生之间交流少的局面。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们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从而增进民汉感恩融情、学习融情、娱乐融情、交流融情、成长融情。民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互相问候多了,关系融洽了。

    同时,学校利用每周三、四、五下午一小时时间分别开设了高晓婷、杨颖老师的瑜伽社团、耿红珍老师的养生操社团、李小虎老师的健美操社团、杨莉老师的书法社团、阿提克木老师的维吾尔族舞蹈社团,缓解了压力、调解了心情……老师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工作、学习、生活。

    2017年年初,民汉团结工作实践迈入了第四步,德育处的德育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步,同时开展“民汉教师齐跨步、跨科、跨级,同前行”活动,采取年级划分和行政班级为单位两种形式,分析研判本年级优势与劣势,制定年级目标、发展方向,解决班级内的学生问题,帮助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民汉团结工作实践四步走,撞出了理解与尊重、撞出了包容与欣赏、更撞出了民汉一家亲的融情校园、和谐校园。”孙雪飞说。

    “jin”两联、无择而交

    一“近”两联、无择而交

    2007年,一纸行文,将两所学校无条件的联系在了一起,52小领导在思索:一民、一汉、两个民族、一所学校,好比一个人、两条腿,只有打造好一民、一汉这两条腿,学校才能迈开腿、走好路……于是,学校开启了磨合与打造并存模式,在学校统一的要求下民汉教学领导带着各自的团队开始了学习、培训、课例、课题研究……

    二“进”两联、有择而交

    学校在以“和”为统领的工作思路指引下,不断地打造、锤炼着两支队伍,2013年开始我们改民汉分别做课题的方式为民汉教师、民汉班级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三个民汉共研课题不仅顺利结题,并且均获市级二等奖。其中一项语文课题在全区进行了推广展示,并在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三“浸”两联,无择而交

    2016年4月,再次由校领导亲自带领骨干教师走进民语系,深入民语班级,带着民语老师在民语班级做课题研究。仅2016年就成功申报一个市级“十三五”课题,5个沙区级“十三五”课题,覆盖语文、数学、英语、书法、体育等多个学科。

    ......

    从合校至今,52小始终以“统一融合——均衡同步——和谐发展”这样一个以“和”为统领的工作思路开展各项工作,融恰、和谐的团队使得学校工作的开展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能否给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崇高幸福的向往;给教师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一种美好的教育追寻?带着这样的思索,52小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所所长陈如平教授的指导下,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副教授李晨红老师的帮助下,老师们对学校近年发展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在继承学校传统的基础上,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反复对学校发展状态“基于原点”进行深度的回归、高度的提炼和个性的认知及对学校的愿景规划经过反复的推敲、打磨架构了学校的“和乐”办学思想体系。新样态学校的打造,不仅催发了新的增长点,更助推了学校健康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向高位发展。

    如今,52小民汉师生在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民汉之间的亲密度、融合度一天比一天增强,也更加开启课堂教学的变革,更激发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促进了民汉之间交流、交往、交融,更加夯实了“和和乐乐一家人”的“和乐”生态。

    放大镜镜头一

    跨学科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牛艳华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美术、信息技术、地理等无不渗透其中,这些知识源自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年1月,在“民汉教师齐跨步、跨科、跨级,同前行”活动,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大小不一的灵活的教学研究组,形成新的伙伴关系,围绕某一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听课和课后反思研究。

    在跨学科教研活动中,各学科教师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相互融合,在对话和交流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教研活动的思想精髓就是“跳出学科看学科”,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带着新异的目光,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观照和审视此学科,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生成创造性的设计,使得52小的教学由“取众人之长”上升到“取众科之长”。

    三年级教师围绕“色彩人生”这一主题,将语文、美术、体育、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确定教学内容,开展了“三年级专场系列——课堂展示活动”。语文学科由马晶晶在三三班执教《春日》,通过理解古诗,体会古诗意境,感受春天的色彩,体悟大自然的美好;数学学科由艾金巧、古丽尼沙老师共同执教《年月日》,三一班、三三班学生共同学习,教师们自己制作的多彩学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收获成功和快乐;英语学科由阿丽亚、胡陈华老师执教《Do you like meat?》,三三班、三一班学生共同学习,学生在各色的美食中学英语、用英语;音乐学科由高晓婷老师在三三班执教《小雨沙沙》,稚嫩的童声唱出人生的多彩;体育学科由何忠奇教师带领三年级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绳舞飞扬》,学生在翻飞的跳绳中,愉悦身心。

    放大镜镜头二

    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同学习

    学校引导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创造性的、有特色的研究与开发,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语文组将最初的语文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集》细化为低段的《三字经》、中段的《弟子规》、高段的《千字文》,数学组开发了低中段以《利用废纸做学具》,高段以《巧解应用题》为内容的校本课程;音乐组教师开发创编了音乐校本课程《打击乐与音乐节奏》、《口琴吹奏》、《竖笛吹奏》;德育处针对学生行为习惯编写出校本课程《52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民汉礼貌用语对照》校本课程。从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进行有效沟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放大镜镜头三

    “4+2”四学科、两组合

    52小将语文、数学、英语、书法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两两组合、学科整合、以“民汉教师同堂共教、民汉学生互学共助同成长”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的初探,学生不再像以前被固定在某个班级,某个教室,而是会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地变换着学习场地和学习伙伴,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老师和不同民族的同学。

    为了促进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学校在各学科主抓领导之间开展了领导跨学科活动,即语文学科主抓领导深入到英语学科、英语学科主抓领导深入到数学学科、数学学科主抓领导深入到语文学科......领导跨学科,给每个学科组注入新血液,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

    其中:书法老师杨莉老师与艾尼瓦尔老师同堂共教书法课《小篆与维文“家”字的写法》,民汉学生混班,组成一对一互助组。课前的准备中,两位老师多次讨论教学内容及形式,艾尼瓦尔老师不善言辞,但对教学、对业务学习极其认真,他拜托杨莉老师为他代买了书法用具和字帖,每天在家练习小篆,有不懂的问题就及时找杨莉老师询问,认真的学习态度再加上良好的美术功底和维文书法功底,他写出的小篆比很多汉语老师还要好。

    课堂教学中先有杨莉老师讲授甲骨文“家”字的表意,出示甲骨文“家”字,学生猜猜是什么字,教师讲解“家”字由来,延伸“家”字内涵,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祖国都是“家”。然后汉族学生帮助民族学生书写小篆“家”字。接着艾尼瓦尔老师接棒,示范维文书法中一种“家”的写法并讲解工具使用要领,再由民族学生教汉族学生书写。

    民汉学生对我们这种授课方式和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汉族学生从执笔姿势到小篆用笔再到结构空间分布,认真详尽的教,民族学生也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分,写得像模像样。民汉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增进了解,缔结友谊。

    52小打破民族界限、语言界限、班级界限,力求通过课程展现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师生通过对本民族及异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产生各民族间的文化艺术归属感与认同感,将民族团结工作的形式与内容更加升华。

    牛艳华说,学习环境的开放多元,客观上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观点,常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每个人都是别人的样板,学生在共同成长着,不断互相超越着……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生在全新的教学方式中感受不同教师带来的不同的教法、学法,在满心的新鲜感中,学生开始了新的体验。

    特写一:

    民汉师徒结对,同堂共教

    自2016年至今,艾金巧与古丽尼沙·麦买提老师师徒结对已两年之久。而她们的缘分早已续写了十年之久。

    2008年初,艾金巧分配到52小工作。十年来,她们一直在一个办公室。在工作中互帮互助,彼此理解忠言逆耳,直言不讳,从内心里知道对方是为自己好。在生活中,她们亲如姐妹,分享分担一切喜怒哀乐,彼此见证了对方幸福的伊始:谈恋爱—结婚—为人母……

    “2016年,在校领导的认可和安排下,我与古丽尼沙·麦买提又亲上加亲——民汉师徒结对子。我是师傅,她是徒弟。在相互促进提升的过程中,我们更加走进彼此心灵。与此同时我也考虑到学校数学组的发展,提出了数学组‘2+11+2’教学模式方案(汉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班授课两遍后进到同年级的民语班教学;民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班授课一遍后进到同年级的两个汉语班教学)。经与领导汇报后,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前期,我和古丽尼沙开始同堂共教,民汉师师结合,民汉生生结合同教同上一堂课。时间长了,我从课堂讲课主角逐渐过渡到配角。在课堂中,看见学生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目光,小组合作中积极地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收获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快乐和自信的笑脸。”艾金巧说。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有很大的转变。古丽尼沙·麦买提老师由起初的不积极到后来自觉主动地找到我探究,我利用午休跑到她们班陪她看班与她交流,互助共进退。我由害怕民语孩子汉语水平不高听不懂会打击自己自信的担心中渐渐地喜欢上了民班的孩子们,渐渐地爱上进入他们的课堂教学,为他们掌握了新知识而兴奋,为自己的表述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而高兴。”

    古丽尼沙·麦买提说:“在我们互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过程中,虽然我们曾经想放弃过,打过退堂鼓,但是我们相互鼓励,坚持了下来,我们进步了,成长了,教学水平提高了,师徒关心更加融洽了。我十分感谢师傅艾金巧,是她给我自信和勇气。如果没有她的帮助和鼓励,我恐怕到现在还不敢到汉语班的课堂上上课。”

    特写二:

    民汉学生结兄弟一起成长

    四(2)班的玉素甫和四(6)班的李家乐相识“童心·童趣”社团,他们是一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同学和好朋友。在第一次参加社团活动时,老师把他俩分到一组。

    李家乐说:“当玉素甫在做手工时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不厌其烦的手把手的教。玉素甫在学习上有难题不会时,他第一时间跑到我们班里找我教他。时间一长,我们班的同学一看到玉素甫站到我们家的门口,同学们都会大喊我,‘李家乐,你弟来找你。’在我的帮助下,玉素甫的学习成绩和汉语水平提高很快,他现在民语班的汉语课代表。在学校的‘庆六一’诗朗诵活动担任领诵,牛校长都给他点赞。”

    玉素甫接着李家乐的话说:“我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李家乐帮助。我也在想办法为李家乐做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天放学时下起了大雨,李家乐没有带雨伞,我从班里跑到学校门口才追上了他,大声喊他,李家乐看见我,露出惊讶的表情问我,你不是去参观军营了吗?我回答说我父母有事没有去成,看到下雨了,就找李家乐同用一把伞一起回家。我用手搂着李家乐的肩膀,尽量李家乐躲在伞里。因雨下得很大,我的半个身子被淋湿,我对李家乐说还是你打着伞吧,李家乐没有同意。我和李家乐上学和回家的路基本相同,而且两家距离很近,经常一起上学回家。在周末的时候,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时间长了,我们两家的父母都认识了,他们鼓励我们好好相处,好好学习。”

    “我教他汉语,玉素甫教我维语,我现场已经学会了很多维语,能够用简单的维语和维吾尔族同学打招呼。我感觉玉素甫很好,心细,很热情,会关心、体贴人,而且十分聪明,学什么都学的特别快。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会继续交往下去,做一辈子的朋友。”李家乐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