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 山东女兵张淑莲:时刻接受组织召唤
  • 山东女兵张淑莲:时刻接受组织召唤

    时间:2017-08-11 19:10:14  来源:亚心网  作者:卢小超 吕伟华

    亚心网讯(通讯员 卢小超 吕伟华)“我时刻接受组织召唤。”因为曾经是一名军人,张淑莲一生都保留着这样的习惯,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张淑莲心中的信念未变,对组织的忠诚未变。

    张淑莲在浇花 卢小超摄

    8月9日,在位于乌鲁木齐市红光山附近的观山居小区,记者见到了81岁的张淑莲,头发花白,时而神色昏沉,但说起曾经的岁月,老人神采飞扬,言语中透着坚定。

    青春有梦,执着追逐

    “听政府、部队的号召嘛,保卫祖国,建设边疆。”65年过去了,说起曾经参军入伍的缘由,张淑莲依然语气坚定。

    1953年,张淑莲(下)与战友合影

    时间回到1952年,在美丽的渤海之滨,山东省黄县(现为龙口市)境内的石良镇石良集村,16岁的张淑莲和母亲相依为命。张淑莲是家中独女,父亲去世得早,从小张淑莲就性格独立。

    一天,母亲到村里开会回来,告诉张淑莲,新疆军区到村里招收女兵。“那时候我就想到外面闯一闯,在家里只能务农。”张淑莲说。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心存梦想,张淑莲也是如此。

    “一个女孩子,离家那么远,会受苦的。”当张淑莲说出自己的决定时,母亲的疼爱与不舍让她难过,但依然没有动摇她内心的决定。

    女兵们在莱阳集中进行体检,随后乘火车前往西安,又转乘汽车,开启了进疆的征程。

    一路西行,沿途的绿色越来越少,风沙越来越大,景色越来越荒凉,但年轻的女兵们义无反顾。“到新疆的路真长,走也走不到头。”说起进疆路上的故事,张淑莲眼里充满了光泽。

    “汽车排起了长队,沙尘飞扬直往车厢里灌,大家的耳朵里、鼻孔里、嘴巴里,都是土。”张淑莲回忆说,车走在路上,最怕遇到沟坎,车子突然减速,沙尘一下子就倒灌进车厢里,人坐在里面,喘气都困难。

    “路不好,坐在车里颠的人骨架都要散了。”张淑莲回忆说,比沙尘更让女兵们害怕的是“颠簸”,道路崎岖不平,车子有时候眼看着就要翻过去了,突然又一下子正了过来。许多地方,根本看不见路,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沙漠,车子常常会陷进沙窝里。

    相比沙尘和颠簸,缺水让这些年轻爱美的女孩子们更加难以忍受。戈壁上太阳毒辣,车厢里更是又热又闷,不一会就口干舌燥想喝水,可那一路上,水都是定量定时分配的,将近两个月时间,女兵们大多都没有洗过脸。

    “那一路走得太艰苦,太难了。”张淑莲说,虽然进疆的路途充满了辛苦和艰难,但女兵们信念坚定,因为内心充满了保卫祖国、建设边疆的梦想。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哪里有任务,我们就到哪里去。”回忆进疆后60多年的工作生活,张淑莲说,这一生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

    穿上军装,张淑莲被分配到新疆军区工程处,当了一名通信兵,并于1956年组建了家庭,婚后,育有一儿一女。

    1956年转业后,张淑莲被分配到工一师二团,当了一名油漆工。在建筑单位工作,居无定所。很多工程,油漆工的工作量不大,张淑莲和同事们常常是背着铺盖卷,一天换好几个工地。

    “搞建筑的没有固定的住所,哪里有任务,家就在哪里。”回忆过往,张淑莲言语简单,但态度坚定。她说,自己这一生,都是跟随着组织的召唤,去完成一次又一次任务。

    1959年底,张淑莲的丈夫作为开发建设阜北农场(现十二师二二二团)的“先遣队伍”前往天山脚下。随后,托人带信回来说,要带全家人到阜北农场安家。没过几天,来了一辆大卡车,张淑莲带着刚满周岁的大儿子前往阜北农场。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

    那时候,农场正在修建冰湖水库。当时的工地现场,是无边的荒草和红柳,工人们每天都是顶着星光出工,披着月光回家。拉运土方劳动强度很大,很多女工都偷偷地哭鼻子,但从没有人退出,也不喊累,干起活来更是不服输,常常和男工较量比试。

    1963年,张淑莲调到团场农三队工作,主要任务是开荒造田、种植粮食。当时,机械少,大部分工作要靠人工完成。春天,犁地播种;夏天收割小麦,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成了职工们的赛场;秋天,肩扛大框,掰玉米;冬天也不闲着,开荒平地、拉沙改土、积肥备耕……当时干活都是定额分配的,劳动强度很大,每天都工作十多个小时,大家常常超额完成任务。下班回家,常常是累得迈不开步子,腰酸背疼,吃饭时端着碗手都发颤。

    张淑莲说,那段时光或许是这一生最累的阶段,但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充满激情、不服输的劲头却让自己记忆最深刻。因为他们内心有一种信念和使命:这是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也是新疆建设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努力完成。

    安享晚年,扎根兵团

    后来,张淑莲调往农场养猪班工作,直至1985年退休。

    1997年,张淑莲被儿子张云平接到乌鲁木齐生活,在这之前,虽然退休了,但只要农场需要,她就会奔赴生产一线:摘啤酒花、摘棉花……每一次,农场的老年志愿队里,总有张淑莲的身影。

    “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是二二二团的人,我不能让集体落后,更不能让自己落后。”张淑莲坚定地说。

    要强不服输,热爱集体、心怀使命,山东人的倔强性格和兵团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刻画出了山东女兵的形象和品质,张淑莲的一生亦如此。

    晚年的张淑莲生活幸福满足,两个儿女都很孝顺、上进。张淑莲的儿子张云平说,他和妹妹的性格得益于母亲的严教严管。

    “棍棒底下出孝子。”张云平说,母亲的教育方式很传统。记得11岁那年,放学回家的路上,因为肚子饿,在路过一片西红柿地的时候,他去摘了几个西红柿吃。母亲知道后,拿起藤条狠狠地教训了他一番。

    母亲在养猪班工作期间,农场为了发展养猪业,从外地引进了几个好的品种,猪场也扩建了。身为饲养员,母亲精心照顾。尤其是在母猪产崽的时候,母亲日夜守护在母猪旁边。深夜里一片漆黑,母亲一人点着煤油灯蹲在猪舍里的场景让张云平记忆至今。那时候,也曾埋怨过母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理解了母亲心中对于责任的坚守,也影响着他养成了尽职尽责的习惯和品质。

    “人老了,总惦记着家乡。”张淑莲笑着说,前几年,每当遇到有从山东来的人,总要问问家乡黄县的情况。女儿在青岛定居后,张淑莲计划去那里住几年,可1999年去住了几个月,就闹着要回来。

    这一生搬家数次,无论到哪里,张淑莲总能很快适应,反而是回到故乡时,无法适应生养她的那方水土。

    “太潮湿,空气太闷,不习惯。”张淑莲笑着说,虽然自己生在山东,但来疆60多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气候和环境,更无法割舍这片奋斗了一生的土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