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 山东女兵杨淑芝:团场就是我的家
  • 山东女兵杨淑芝:团场就是我的家

    时间:2017-08-11 19:11:15  来源:亚心网  作者:邵雪 陈辉

    亚心网讯(通讯员 邵雪 陈辉)8月8日,立秋后的第一天,天气还是有点炎热,绿树环绕的二二二团北丝绸路街道办文幸社区5号楼,退休干部杨淑芝安详地躺在自家床上。今年4月,杨淑芝正在房子里整理床时,不小心摔倒了,腿骨头破裂。她的小儿子和三儿子在医院照顾了她20天,最终杨淑芝因岁数大,无法手术,未能站起来。

    闫瑞青正在为杨淑芝擦脸 邵雪 摄

    本来杨淑芝住在小儿子家,正好今年3月大儿媳妇闫瑞青退休,为了照顾方便,杨淑芝搬到了大儿子家。

    “妈,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兵团党委开展了纪念山东女兵进疆65周年活动,记者来采访你。”闫瑞青对老人说。

    杨淑芝转动了下头部,睁开眼努力地挪动着身体想坐起来,可却未能如愿,她歉意地说:“我身体不好,坐不起来了,就躺着说了。”随着杨淑芝的讲述,大家的思绪被带进了她的生活中。

    1949年,杨淑芝因工作积极、热情,被任命为村里的妇女主任,第二年,她被调到乡里任副乡长,主要负责乡里的妇女工作。那时,杨淑芝一个村挨着一个村地跑,组织妇女做鞋子、做衣服,拥军是她最重要的工作。

    青年时代的杨淑芝 杨淑芝 提供

    1952年,乡里的领导去县里开完会回来说,新疆来招女兵,让杨淑芝组织动员女青年报名参军。当时,杨淑芝主动报了名,和大家一同在青岛参加培训,并担任中队长。培训完,参加考试时,她却病了,头上起了很多红包。大队长找她谈话时说,新疆条件艰苦,路上艰辛,这样去新疆,身体受不了,不行就等下次再去吧。就这样,杨淑芝和其他8名女青年被刷了下来,没能去成新疆。

    1954年4月,新疆再次来招兵,杨淑芝再次踊跃报名,这次她如愿以偿和其他女兵一起踏上了去新疆的火车。“带队负责人很照顾女兵,走3天休息3天,就这样一路乘坐火车到了兰州,随后换乘汽车到了乌鲁木齐。我们是3月上旬出发的,在乌鲁木齐过的五一。”说到这儿,杨淑芝脸上露出了笑容,她伸出瘦骨嶙峋的双手说,以前胖,现在岁数大,瘦了。

    随后,杨淑芝和部分女兵被分到了兵团农七师26团,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参加棉花生产,劳动时间达十几个小时,非常辛苦。

    “在家没参加工作之前就种过地,加上大家都是年轻人,都是奔着建设新疆来的,热情很高,也不觉得累。”杨淑芝说,就是生活条件比家里艰苦,物质匮乏,有时难免想家。

    有一天参加完劳动回来,刚睡下,一名同来的小姑娘就小声哭起来,惹得同住的10多个人都哭了起来,有的人产生了想回家的念头。副中队长叫杨淑芝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杨淑芝告诉大家说,既来之,则安之,大家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新疆支援兵团建设的,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回报父母和家乡,怎么还没有干多长时间就想当逃兵,这如果说出去多丢人。说完,杨淑芝又带头唱了几支家乡小调,逗姑娘们开心,这样大家的思想风波才逐渐平静下来。

    “到了棉花收获季节,大家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有成就感。我捡棉花不行,一天才四五十公斤,捡得多的一天七八十公斤。”杨淑芝说,后来组织上看她会做妇女工作,调她去了政治处做妇女工作。为了提高素质,组织上又派她去石河子参加培训。

    “组织上能给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我心里很感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杨淑芝说,学习期间,经常举办联谊活动,加上领导介绍,她认识了从六师来参加培训的肖文德。

    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并上报组织,杨淑芝被调到六师干部大队。

    “我们是1958年元旦结的婚,组织上给我们分了一间房子。”杨淑芝一脸幸福地说。

    1958年,大跃进,杨淑芝还参加了大炼钢铁。

    1960年,成立工一师阜北农场(现十二师二二二团),杨淑芝被调到农场园林一队工作。每年冬天,园林一队都要平整土地,杨淑芝和园林一队的干部职工一起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早早地上班、晚晚地下班,运来沙土改良土壤。

    杨淑芝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率先垂范,天天早起晚归,保质保量超额完成任务。由于杨淑芝工作踏实,积极肯干,每年都能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她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农场的先进个人。

    1969年的一天,杨淑芝和另外一名女同志一起赶着马车出门,马受了惊,狂奔起来。颠簸的马车将另外一名女同志甩了出去,杨淑芝双手紧紧抓住车帮,努力控制着身体。但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失去控制的马车驶进了渠沟,车翻了,车帮狠狠地砸中了杨淑芝的身体,造成脾裂。

    杨淑芝无法从事大田劳动,组织上调她去了二二二团托儿所任所长。

    那时,托儿所只有几间土窑洞,没有院子,小孩一出门就到处乱跑,不安全,杨淑芝和保育员是既操心又担心。

    一定要建个院子。杨淑芝召集保育员开会,动员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打土块,每天至少200块。经过一个夏天的努力,在十一国庆节前,托儿所的院子终于建起来了。

    当时,托儿所有200多名小孩,为了改善小孩生活,杨淑芝向团里申请,在托儿所旁整理出2亩多地种蔬菜,补贴伙食,多余的菜还能卖钱给托儿所添置一些儿童玩具。

    “那时,母亲不顾身体的不适,经常推着拉拉车,或是赶着毛驴车去连队收鸡蛋,一个来回就是几十公里。”杨淑芝的小儿子肖国利说。

    由于托儿所各项工作干得好,受到广大职工的称赞和团领导的表扬,1978年,托儿所被团授予集体二等功。

    1989年,杨淑芝光荣退休。退休后,杨淑芝还是闲不住,她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经常义务打扫卫生。每次组织捐款活动,杨淑芝都是带头的。

    杨淑芝感恩党,她认为没有党,就没有她的一切,没有党,就没有她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前,杨淑芝每年应交党费170元,可她每年都要交党费500元。

    杨淑芝有4个儿子,都在团场工作,都已成家,生儿育女。

    “儿子儿媳妇都孝顺,经常来看我。退休后,在小儿子家住,基本上都是他们做饭。”杨淑芝说。

    “母亲很要强,干事很果断,家里人都听她的。”肖国利说,三年自然灾害,母亲把外婆、外公和舅舅接了过来,20世纪70年代,母亲惦记家里的妹妹,专门带着他和两个哥哥回了趟老家,那次在兰州转车,他差点被人抱走。

    “母亲带着二哥、三哥去买票,外婆小脚走不动,抱着我在原地等。不久,过来一男一女说,看外婆这么大岁数,抱小孩辛苦,他们帮着抱抱。外婆没答应,他们就上来抢。外婆大声喊起来,母亲赶紧往这边赶,那两个人才走了。”肖国利说,后来,母亲退休前又和父亲一起带着他们回了一趟老家。那次,他们一家先回来了,外婆过完春节才在舅舅陪伴下回来。2007年,他一家和母亲又回了趟老家。

    “母亲在家里是老大,兄弟姐妹有事情都愿意和她说,让她拿主意。”肖国利说。母亲想回老家,可是现在她身体这样,他们兄弟都在团场,母亲回去了也没人照顾。

    “以前住地窝子,后来住平房,现在住楼房。”杨淑芝说,那时候,她们就想着把团场建设起来,大家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现在,团场楼房林立、绿树成荫,柏油马路四通八达,生活真幸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