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 山东女兵赵锡琴:一生难了新疆情
  • 山东女兵赵锡琴:一生难了新疆情

    时间:2017-08-11 19:12:22  来源:亚心网  作者:刘文强 陈辉

    亚心网讯(通讯员刘文强 陈辉)“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展示了中国女兵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赵锡琴近照 刘文强 摄

    六十五年前,一队队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的山东女兵,飒爽英姿,意气风发,走河西、越祁连、穿大漠,向天山挺进,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我军垦荒史上壮丽的一幕。

    今年79岁的赵锡琴就是1952年入疆的山东女兵中的一员,带着对兵团第一代军垦母亲的无限崇敬,在建军节前夕,记者来到二二二团采访了这位伟大的女性。

    替姐从军无怨无悔

    白发、慈祥、静默……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如今的赵锡琴早已记忆模糊,在老人的努力回忆下,在其子女的配合帮助下,采访得以进行。

    青年时代的赵锡琴

    时间回到1938年12月,赵锡琴出生在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留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家中排行老二的她,不仅要和姐姐一起照顾2个弟弟和1个妹妹,还要下地干活。


    在赵锡琴的记忆里,童年被蒙上了一层“恐慌”的色彩,这种“恐慌”源自贫穷和饥饿,更源自战争和动荡。生活在“恐慌”之中的赵锡琴,形成了文静内敛的性格。

    1952年3月,新疆军区到山东招录女兵,村里很多女青年都想报名参加,赵锡琴的姐姐也报了名。后来,姐姐听别人说新疆遥远荒凉,是个不毛之地,就动摇了,说什么也不去新疆。无奈之下招兵的干部就问赵锡琴愿不愿意当兵,年仅14岁的她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就这样赵锡琴代替姐姐参军,成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妈妈常说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她不想那么平庸地活着,所以选择了当兵。”赵锡琴的小女儿惠新说。

    赵锡琴是同批女兵中年龄最小的,最小号的军装她穿着都空荡、宽大,挽起袖子和裤腿,背上行囊,辞别故乡和亲人,赵锡琴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从未出过远门的赵锡琴,因为想家常常躲在角落里悄悄流泪,同行的姐姐们都很照顾她,纷纷过来安慰鼓励她。经过数日辗转,火车到达兰州。部队进行编组,换乘军用敞篷车向西挺进。

    车队行驶在颠簸的荒原上,尘土飞扬,大家脸上身上都是土,夜晚还要值班站岗,预防土匪侵袭。途中,遭遇冰雹天气,蚕豆大的冰雹从天而泄,砸得人生疼,大家只好把背包顶在头上,以防砸伤。

    历经近两个月的颠簸,终于到达乌苏,满眼的戈壁荒滩、芦苇丛生,夜里还能听到狼的嚎叫,很多女兵都吓哭了,这是人待的地方?赵锡琴又陷入了“恐慌”之中。部队指导员耐心地讲解来疆的目的意义和身边的感人事迹,让女兵浮动的心沉静了下来,也正是那时赵锡琴感觉自己被一种无以名状的精神牵引着、感染着,后来她明白这种精神叫“奉献”。

    扎根边疆耕耘人生

    当时的工作就是开荒造田,没有机械,主要靠人工开垦。赵锡琴虽然年纪小,但有一股子倔强劲儿,起早贪黑,超额完成任务。

    当时的乌苏,气候条件恶劣,夏日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冬季漫天飞雪、无比寒冷;夏秋季节蚊虫肆虐,大家被咬得大包小包的。尽管如此,谁都没有怨言,只要是组织交办的工作,大家总会克服一切困难完成,有个小病小伤的,也没人请假。

    1956年底,部队集体复员,很多人选择回老家。赵锡琴选择留在当地,当一名护士。

    文静漂亮的赵锡琴,身边不乏追求者。部队年轻帅气的医生惠东成比她大四岁,成熟稳重、性格开朗、风趣幽默,赢得了赵锡琴的芳心。

    1957年初,两人结婚了,婚礼简单却甜蜜。

    “那时候的婚礼很简单,就是把两个人的床合在一起。”回忆起那段岁月,赵锡琴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不久,两人的第一个孩子就出生了,取名叫毅力。可这个可怜的孩子却没有毅力躲过1958年底的那场麻疹疫情,不幸夭折了。痛失爱子的赵锡琴,悲痛欲绝。那时候,惠东成正在五家渠卫校医士班学习,无法赶回去陪伴她。鉴于这一情况,单位派赵锡琴到五家渠卫校护理班学习,方便两人互相照顾,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两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1960年,赵锡琴夫妇来到工一师阜北农场(现十二师二二二团)冰湖水库医务室工作。在忙碌中,两人迎来了第二、第三个孩子。当时没有托儿所,为不耽误工作,她便把孩子锁在家里;怕孩子磕着碰着,就在地窝子床上面的土墙上钉一个钢筋钩子,上面系一根绳,把绳子绑在孩子腰上。

    1964年阜北农场新盖了卫生队,赵锡琴夫妇有了像样的工作场所。后来惠东成调到了离家十几公里外的连队卫生室工作,只有开会、领药时才能回家一趟,家务活全由赵锡琴承担。

    后来卫生队更名为医院,科室由原来的一个发展为多个,赵锡琴被调到儿科病房工作。儿科的静脉输液都是头皮进针,为练好基本功,她常常在自己身上练习。一次一位危重病人急需输血,当时血浆不够,赵锡琴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为病人输血。正是因为赵锡琴敬业奉献的精神,1971年她被党组织正式吸纳为党员。

    1973年,赵锡琴调到医院理疗室,并被派到建工局医院学习,她白天跟着老师学操作,晚上再把所学的东西整理成笔记。学习回来不久赵锡琴就开展了治疗项目,依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后来理疗室又增设了针灸、拔罐等项目,赵锡琴又从头学起,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针灸技术,敬业的精神赢得了医院领导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军人本色兵团情怀

    蹉跎岁月,赵锡琴从硝烟中走来,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开荒造田和辛勤创业,历经了大儿子惠毅力和丈夫惠东成的离世,历经了几次大手术的折磨,原本就性格内向的她变得更加沉默,很多事情都用微笑一带而过,有时候一天都不说几句话“妈妈的记忆时好时坏,记忆糟糕时,甚至不记得自己是谁,有轻微的阿尔茨海默病。”惠新说。1996年9月8日,父亲突发心梗去世,从那时起,就很少见母亲笑过。

    在赵锡琴和惠东成近四十年的婚姻中,两人从没有红过脸,拌过嘴。惠东成去世前,给赵锡琴买了一件羊毛衫,他离世后,只要天凉,赵锡琴必定穿着这件羊毛衫,脏了洗洗晾干就又穿上。这件洗了穿,穿了洗的羊毛衫缩水、被虫蛀,她依然不肯离身,视若珍宝。

    刻骨铭心的参军时光和热血沸腾的垦荒岁月带给赵锡琴抹不去的记忆,也让她在生活中时时想起那段艰苦岁月,逢年过节她总不允许家人铺张浪费,一家人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

    翻开泛黄的相册,一张张老照片印刻着岁月的痕迹,从青丝到白发,从康健到衰弱,从豆蔻到耄耋,这是一本属于赵锡琴的独家记忆。

    赵锡琴最喜欢看她的军装照,当年她能顺利参军得益于父亲的支持。她父亲很早就投身革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一名共产党员。受父亲影响,家里的五个孩子,四个都当过兵,且有三人都是在新疆当兵。

    赵锡琴一家对军人、对兵团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的父母亲不但鼓励支持儿女扎根边疆,而且二老以身示范,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1978年,赵锡琴的父母毅然决然地投奔了远在新疆的儿女们。最后,他们长眠于天山脚下。

    夕阳西下,赵锡琴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在小区散步,看着花园般的团场,安享幸福生活的她,似乎又想起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