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辽宁新闻 > 9397位亲人——我心中你们最重
  • 9397位亲人——我心中你们最重

    时间:2019-08-14 21:09:07  来源:  作者:

    眼前这位58岁的社区干部,看上去是个不轻易表露感情的人,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个情感极为炽烈的人。方正的脸上透着敦厚,如漆的眼睛目光炯炯。那身普普通通的白色衬衫洁净如雪,使胸前鲜艳的党徽格外醒目。

    有人说,她像水一样柔。

    她会静静地听愤怒者拍着桌子对她咆哮,淡定得仿佛与她无关。这是性格,是心态,更是格局和境界。

    有人说,她像钢一样硬。

    老百姓的问题一天不解决,有关部门的办公室就会一遍遍响起敲门声。个别干部见她就躲,她像一个永不言弃的豹子军,不拿下碉堡,永不罢休。

    她的名字叫刘娟,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劳动模范、鞍山市立山区灵山街道灵西社区书记兼主任。灵西社区地处鞍山北郊。21年前,小区里孤寡老人多、残疾人员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低保人员多、拾荒人员多、流动人员多、重点人员多,环境脏、乱、差。21年后,这里红砖铺地、清风拂面、人和业旺,实木长廊作为社区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闪亮怡人。

    几个月后,社区大浴池、大食堂、养老院将在这片昔日的大杂院开张营业。

    这是刘娟用心血、智慧、汗水绘就的一幅美丽的图画。21年来,她让生命炽热地燃烧,将光和热无私地献给了这片热土的9397位跟亲人一样的居民。

    刘娟自述:

    “我就想选个为更多人服务的岗位”

    ——爱源自于初心

    择业,最能体现清晰的价值观。

    刘娟是怎么走上社区干部这个岗位的呢?这背后是一段改变刘娟命运的故事……

    我生于辽阳县吉洞峪乡西崴子村的农商之家。我祖辈的经商足迹遍布辽阳大街小巷,我们姊妹兄弟六人,我排行老二。我的血脉里传承了祖辈经商的基因,到哪儿我先研究经济。我性格温和,但也有果决的一面——1980年,那年我还不满18岁,就拍板干了一件惊动辽阳的大事。

    那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热火朝天地竞标承包农场,我也涌进了人头攒动的村部。竞价声此起彼伏,价格从几千元攀升到1万元,顿时村部里静下来了。第一遍、第二遍,这时,我高高地举起了手臂,我加500元——10500元。主持人连喊三遍,落槌。全场在短暂的静默之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我背着家人干的,10500元拿下了村农场的承包权,那时的10500元,无异于“天文数字”。全村人包括家里人都大吃一惊。承包的农场包括山上的苹果园、梨树园等等,我一干就是六年。这六年,我扣起了辽阳市第一个温室大棚,养牛、开荒……上世纪80年代,我获得了“辽宁省新长征突击手”“辽宁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1992年,我随当火车司机的丈夫高光波工作调动,落户鞍山市立山区灵山街道灵西社区。我没想到,办理落户手续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我骑着自行车载着5岁儿子高隆,从老家西崴子村骑行约60公里来灵山办理落户手续,但工作人员一句“下午上级来检查,我们得打扫卫生”浇了我个透心凉。我灵机一动,抓起抹布,抢着帮工作人员擦起窗户,忙活了一下午,累得满头大汗,感动了工作人员,我的户口终于落下了。这件事给我内心造成了不小的触动。

    作为铁路职工家属,我到鞍山后进入铁路下属一家工厂工作,1997年下岗了……再择业时,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做能服务很多人的工作,不在乎钱多钱少,不能让事儿难办!

    我揣着荣誉证书敲开了区劳动局局长的门,掏出心里话:我想到社区工作,而且要当“说话算数”的角儿,我要说话算数不是要揽权,我是要为老百姓干点实事儿。当时我还搞不清社区书记和主任哪个大,我说,哪个岗位大我干哪个。

    1998年4月6日,我走马上任灵西社区书记兼主任。刚到社区工作的第一个月,我领到月工资,一看才140元,心里也不咋得劲儿,但一想,我工作不是为了钱,我是要干事儿呀,心里就敞亮了。

    能为多少人服务、服好务才是重要的。我这么多年一直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千人亲历:

    刘娟自掏腰包数万元建了个“商业一条街”

    ——爱是心贴心,爱是办实事

    刘娟常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份自信是有底气的。

    70岁的社区居民许平阶退休前是红旗拖拉机厂机修分厂副厂长,他当初对初来乍到的刘娟并不认可,但现在对刘娟则一再竖起大拇指。

    他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

    当听说社区来了一位新书记,还是个外地人,我们这些老居民心里都不服气,有人私下通气:“咱们都不理她,不给她开门”。刘娟脾气急,来了就挨家挨户走访居民。当时社区有600户居民,白天上班,刘娟只能晚上挨家走访。刘娟吃了不少闭门羹,明明听到屋里有说话声,但一敲门屋里就没动静了。我们当时就想给她来个大窝脖。

    一个楼口18户人家,给她开门的只有两三户,说话也是不咸不淡的。有一天,当她走过我家楼下时,我把一盆脏水从三楼阳台兜头泼下,把刘娟浇了个落汤鸡。我在阳台上笑嘻嘻地道歉:不好意思啊!没看到书记从这儿过。我多少年一直说是“误会”,刘娟总笑着反驳我:“有你这么误会的吗?”我只好“嘻嘻”笑。还有居民看到刘娟过来,就把头扭过去了。有的老太太看她来了,就站在小区过道上说风凉话,指桑骂槐。这刘娟啊!不急不躁、平心静气的,这点我没想到。

    我们社区里有不少大杨树,有的枝杈茂盛,伸到居民家窗户上,虫子就爬了进来。我忐忑地给刘娟打电话,没想到,刘娟3天内就把园林绿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找来了,修枝剪叶,这让我感到很羞愧。现在想起来,刘娟真是大人大量,我们有啥理由刁难她?那时我们太过分了……

    刘娟这个人,有股倔犟劲儿。她想出个办法,写了600张小字条,每家送一张。字条的大意是,希望大家有事儿给刘娟打电话,字条上留下了她的电话号码。有一天,刘娟到居民小刘家拜访时,她一进屋就感觉气氛不对,有点残疾的小刘阴沉着脸。当刘娟问他有什么困难时,刚刚下岗的他没好气地说:“有困难,我想当市委书记。”刘娟也没反驳他,马上转移了话题。气氛渐渐恢复到常态。谈话中,刘娟了解到这个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爱看书。这使刘娟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后来的“下岗再就业一条街”。

    1998年,刘娟决定在社区北面建“下岗再就业一条街”,安排一些下岗职工经商。但哪有钱啊?多少年之后我们才知道,是她自己掏腰包,拿出数万元,在社区里建起这一溜儿平房,让14户31人在这里经商,其中就包括小刘的书摊。那时数万元是啥钱啊!含金量高着呢。你们到社区北面看看,如今这一排平房仍在发挥作用——变成了仓库。

    回忆起建设“下岗再就业一条街”时的情形,79岁居民、原鞍钢钢绳厂司机苏太振如数家珍——

    “下岗再就业一条街”投入使用后,社区的一些下岗职工重新有了收入,有的比上班挣得多不少。但不少人并不知道刘娟背后的付出。因为缺手续,相关公司还派工人来拆过一回,平时文静的刘娟真激了,疯狂地上去拦挡。然后她径直去找公司经理,她进门就问:“我想办法帮你们解决下岗职工生计问题,这是替你们干活啊!你们咋能这样呢?”不知公司经理咋说的,总之不久,被拆掉的9间房重新盖了起来。她前后跑了9趟,为“下岗再就业一条街”办好了手续。她呀,为老百姓办事,不管你什么部门,她都敢找。一遍不行,两遍。嘿,各部门都认识她了,服的是她的那股子执着劲儿,感动的是她为居民服务的热心劲儿。

    我们听说,这数万元钱一部分是她早些年承包农场所得,一部分是她和丈夫的工资。刘娟对我们说过:“平时也不怎么花钱,这些钱躺在银行里还不如拿出来发挥作用。”刘娟这境界、这心胸,让大家佩服啊!

    就在建设“下岗再就业一条街”的同时,社区西北角、原“钢盛委”的12栋居民楼周边小路的低洼积水问题也进入了刘娟的视野,她决定发动居民进行彻底改造。

    苏太振回忆说——

    当时坑洼路积水时深处有三四十厘米,一遇下雨天,没啥大事,居民们就不出去了,只能猫在家里。有一次,一位老人过六十六大寿,结果当天下雨,来的亲友们进不来,赶紧找人运来一车炉灰垫上……我家就住在那儿,大伙儿管这地方叫养鱼池。坑洼路能改造,也多亏了刘书记,她为我们做的好事那得用火车拉!

    刘娟联系铲车、挖掘机,800多名居民上阵改造坑洼路。上到80多岁老人、下到十几岁孩子,那片住的几乎都是钢绳厂的职工,咱们得有起码的觉悟,人家刘书记为咱们付出了那么多,咱们必须积极响应!那次改造数百人劳动的场面至今难忘。

    坑洼路改造的时候,刘娟没日没夜泡在工地,她为了我们四处化缘,找企业给出资金,我们也不知道她被人拒绝过多少次,最后坑洼路变成了光溜溜的柏油路,我们大家心里敞亮啊!那是真的舒畅啊!

    刘娟像男人一样的性格,有活儿说干就干,我们看着都心疼。她是从外地搬来的,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外人,但这个外人对我们这么好,拼了命地工作,我们必须支持她……在健身器材安装的时候,我们组织志愿者24小时看护工地,防止有人踩踏没干的水泥地……我现在是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我想一直干到下不来床那天!

    说到这儿,话题一转,苏太振还讲起了另一件事——

    刘娟心细呀!2019年,刘娟联系到一家公司给社区投资,对社区基础设施翻新改建,目前正在建设中。刘娟亲自设计,地砖以红色为主,用绿色地砖圈出车位,我们社区1000多个车位,如果用油漆画车位,成本就高了,这样就不用画了,还多少年不变样。

    对于地砖的选择,刘娟真有办法。刘娟常骑电动车出外办事,一路上就留意观察什么样的地砖又好看又耐用,后来她发现市内一处地砖大约10年都没翻新,麻面砖,特别耐用,她就抠出一块地砖,仔细瞧瞧,发现砖上还有厂家名字和批号,她就用笔记下来,这次社区翻新地砖就用的这种。这次社区改造,还新建了6个实木长廊,还有社区百姓大舞台,也是刘娟向相关部门争取的资金,过去有首打油诗,“一张报纸铺路边,一副扑克玩一天。刮风下雨赶紧跑,慢了纸牌飞上天”,退休老人们现在告别了这种无奈。

    小区里新建的休闲长廊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邻居目睹:

    午夜时分有人砸门,但刘娟没退半步

    ——爱得越深,对困难的承受力越强

    坚强的刘娟哭过吗?

    哭过。刘娟说,我最见不得居民哭,居民一哭,我就鼻子发酸。我最愿意看到居民笑,他们笑,我心里感到甜滋滋的。

    在居民眼中,刘娟是个“能人”,因为她给社区居民们解决了太多问题。刘娟对此常常自嘲“赖狗不怯阵,啥人都敢见”。刘娟说:“我就是敢去各个部门找领导,解决社区居民的难题。每次难办的事儿都是摸准情况再去,看对方这几天心情如何、有啥爱好,喜欢篮球,还是喜欢足球……对方喜欢啥就先聊点啥,营造个氛围。用心琢磨,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居民们对这些记忆深刻——

    刘娟刚担任社区书记的时候,曾回家偷偷掉过泪。有些刺儿头到社区又闹又骂,刘娟心里感到很委屈……有名社区居民因为他家的经济状况改善,已经不符合低保标准,被居委会拿掉了他的低保待遇。他到居委会就闹起来。“为什么停我的低保?”这人拍着桌子对着刘娟狂吼,但刘娟却该干啥干啥,就当没听见。看他骂累了,就微笑着说:“累不?累了就喝口水。”过了三天,刘娟登门拜访他,再谈。

    更有甚者,因低保问题,午夜时分咣咣砸刘娟家门,半夜静寂,相当瘆人。整层楼都能听见这如爆豆一般的敲门声。刘娟和儿子在屋里不吱声。除了半夜砸门,这人还半夜往刘娟家打恐吓电话,但这些,刘娟都没怕,坚决没退让。

    当时社区改造,把一些花坛里的菜地铲除了。一个居民上来就问刘娟:“为啥建绿地?”刘娟直接回答:“因为不让你种葱了。”这人吧嗒几下嘴,不吱声了。

    刘娟以她特有的方式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居民讲述:

    刘娟把企业告上法庭,为居民讨回4万医药费

    ——爱是责任和担当

    今年65岁的崔国库脾气暴躁,年轻时经常打架,甚至全区的小流氓和街头混混听说崔国库来了都会赶紧溜走,而就是这么个不好惹的主儿,偏偏就听社区书记刘娟的话,而且让他往东决不往西。

    7月30日,本报记者来到灵西社区,想见崔国库。刘娟拿起电话反复拨打几次,皱起了眉头。“一早打电话他还接呢,现在咋没反应呢?这个崔国库,真是急死人了……”

    大约两个小时后,崔国库打来了电话。“你没事吧……来一趟社区。”刘娟简短地说了几句,如释重负地挂断了电话,而直到崔国库走进社区的时候,记者才知道那句“你没事吧”的含义。

    社区居民崔国库(左)一直是刘娟的牵挂。

    2018年春节前,身患尿毒症的崔国库病情加重,一个人躺在家里动弹不得,连接电话的力气都没有。“当时我呼吸困难,觉得自己可能就这么完了,后来我听到门响了,一会儿刘书记走进来了,我说不出话,但我心里明白——我死不了了!”

    “当天也是打他电话没人接,我就赶紧去他家,房门没上锁,我进屋看他脸色憋得像猪肝一样!”刘娟说,见到崔国库这个样子,赶紧叫车,喊人把他送到医院,算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此后崔国库从灵西社区搬到别处居住,7月30日一早电话无人接听时,刘娟想起了2018年春节前的那一幕,她那一句“你没事吧”,不只是问崔国库有无时间,更是询问他的身体情况,当时或许只有他们二人懂得其中的意思。

    “我的命是刘书记给的,她号召干啥我肯定不含糊,谁对她不好,我……”崔国库说说话没了声音,记者抬头看到他用手背擦着眼睛,然后抬起头来,两通眼红:“我肯定不答应!”

    崔国库抬起头泪眼婆娑地说:“那年我在工地摔伤,企业一推六二五,是刘书记与企业交涉,还帮我打官司,把企业告上法庭,为我讨回4万元医药费。刘书记……”说到这里,崔国库又哽咽了。

    崔国库只是刘娟帮助过的众多人中的一位。

    刘娟收养的第一个孩子叫曲波,如今曲波在社区干打杂的工作。刚收养的时候,曲波不到20岁。21年过去了,曲波已经快40岁了,依然最听刘娟的话。

    灵西社区门外,雨后的地面有几处积水,曲波拎着扫帚把水往雨水井里扫。刘娟站在一旁,叹了口气,“最不放心的就是他……”

    儿子记忆:

    妈妈21年没陪姥爷过春节,陪的都是孤寡老人

    ——爱是无私的奉献

    刘娟儿子高隆今年30岁出头,在沈阳工作。妈妈一直是个坚强的妈妈,自己当年到江西当兵,出发的时候,爸爸哭了,妈妈没哭。

    在儿子的眼里,妈妈是个“工作狂”——

    哎!妈妈!

    哎!社区!

    社区是妈妈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妈妈把社区工作当成快乐,当成爱好。妈妈说:“我每天都来社区,这不是别人逼我的,是我自愿来的。一天不上社区,不是完整的一天。”我妻子曾跟我说:“能不能让妈别干了,给咱带带孩子。”我严肃地告诉她:“你不要打我妈的主意,我妈爱社区就像咱们爱自己的家一样,我妈爱社区居民就像我们爱孩子一样。”

    我儿子现在和他奶奶在鞍山住。前几天,我回鞍山,儿子一见面,就跟我告状:“爸爸,我奶又忘接我了。”因为幼儿园放学一个多小时了,我妈也没来接他,幼儿园老师给我妈打电话,打了几遍不接,好不容易打通了,我妈才一拍脑门:“又忘了!”我小时候,爸爸常常出车,妈妈常常把我反锁在家里。

    在妈妈看来,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妈妈的工作秘诀有两个:一是真心诚意对社区居民好;二是尽量多拿出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妈妈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规律:“我早上4点起来,骑车到社区,只要不下大雨,就徒步把每个楼都走一遍,到楼下看一看,之后再回社区工作……社区年轻人教我用手机统计步数,我每天早上大概得1万步左右。”

    社区对面居民楼的居民知道妈妈几点下班——不到晚8点,办公室的灯不会熄灭,除非她外出不在。妈妈总说:“做社区工作,最怕的是陌生。你看居民陌生,居民看你也陌生,这工作就没法开展了,大家互相熟悉才能更亲近,工作才能做好。”

    在儿子的眼里,妈妈只顾居民,不顾自己家——

    21年!妈妈每年春节都陪着社区孤寡老人过年。今年85岁的姥爷曾和妈妈有过一次对话:“姥爷问:你能不能陪我过个春节?妈妈说:我不陪你过年,还有其他姊妹陪。我去的这些家,没一个人陪,我不去,他们都变成了孤寡老人。姥爷又问妈妈:你能不能不干社区这活儿了?妈妈说:没人强迫我干,是我愿意干。有的人唱歌乐,有的人跳舞乐,我就是干社区这活儿乐。姥爷听完,很久没说话。过了好久,他说:女儿啊,你做得对,既然你当了社区书记,就得有社区书记的样儿,我明白你的心意,老爸永远支持你!”

    妈妈常发动爸爸和我帮社区干活——作为火车司机,爸爸经常上24小时、休48小时,于是就被妈妈抓壮丁来帮社区干活。那是真干活儿啊,可不是做样子!有啥活儿干啥活儿,帮着运沙子、运水泥,帮着上门普查人口……我也不闲着,被安排帮忙打字把材料录入电脑,那时候,爸爸下班就往社区跑,我放学也往社区跑!

    爸爸2017年10月去世。这么多年,我的父母只有奉献,我没见过他们享受。爸爸每月工资一分不留全交给妈妈,而且对钱的去向从不深问,我爸知道我妈一定会把钱用在刀刃上。我妈比我爸更辛苦,她说上万人的社区哪能一天没事呢?如果哪天没事,那不是真没事,一定是工作出了问题,居民遇到事不和我说。

    在儿子的眼里,妈妈更适应社区工作了——

    妈妈性格这么多年变化挺大的。妈妈有主见,是说一不二的男人性格,在家里,我和爸爸都听她的,姊妹们也都听她的,刚到社区的时候她也这样, 特别强势,必须听她的。我小时候有一次,看到一位社区工作的阿姨偷偷掉眼泪,还怕让我妈看见……我一问才知道,这位阿姨家里老人有病请假,被我妈拒绝了。我妈挺严格的,对自己更严格,但现在变柔和了,说话也讲究方式方法了,更多的是商量的语气。工作方式方法变了,但她的本色却一点也没变。

    刘娟(中)帮助社区居民协调解决房屋漏水问题。

    时间鉴证:

    刘娟为居民建的养老院、大食堂、大浴池几个月后开业

    ——爱是送居民一个幸福的未来

    现在,刘娟时刻警醒自己,本色不能变。她常说:“我最怕有人说‘你变了’。我身上的荣誉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越是这样,我越怕离居民们远了,我越怕居民们嘴上不说,心里觉得我疏远了他们。”

    刘娟对物质的要求一点也不高——

    她刚到灵山时,在灵西社区的房子只有38平方米,小小的屋子挤了6口人——刘娟的爷爷和高光波的父母也随他们搬了过来,一家人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挤着。后来上级走访才发现刘娟家住房困难。“他们发现我是省劳模,挺惊讶,后来奖励劳模给我分了一套69平方米的房子。”刘娟说,2003年她和丈夫搬到了铁路经济适用房,居住条件再次改善,面积略微大了点——90平方米。

    住房是这样,车也是这样。

    7年前,刘娟花700元钱买来一辆二手红色卧龙牌电动车。在灵西社区,本报记者见到了这辆电动车,细数一下,全车共有9个大问题:没有后视镜、车座扶手损坏、车壳损坏……车体有破碎的地方,她用胶带粘一下;车壳开裂要掉,她就用绳子捆上,就这么对付骑。

    “这么说吧,这个电动车除了动力和刹车是好的,再有就是架子没垮,其他地方都不行了。”刘娟说,自己骑着这辆电动车还出过事故。“去年,我骑着它,脑子里一直在想事,结果追尾了,撞到人家路边停的小货车上了,身上擦破了几块,车子没啥事儿,然后继续骑。”

    刘娟说,因为自己成了“名人”,不时外出作报告、上级曾考虑为她配一辆轿车,以便于工作,但被自己拒绝。“工作需要配车无可厚非,但社区工作性质特殊,我怕听不到居民们说啥,怕看不到他们的困难,也怕他们认为我开始享受起来了,开始奢侈起来了。”一年四季,只有冬季路滑她才乘坐公交车,其余时候刘娟都骑着它上下班。刘娟说:“骑电动车看到的东西更多、听到的话更多,开车的话就听不到、看不到了。”

    刘娟对居民生活改善的要求却很高——

    “今年我们要建社区大浴池、大食堂和养老院,几个月后开张。”刘娟对记者说,“我们社区老人多,洗澡和开伙都成问题,照顾自己很费劲……这三个项目都是平价的,不盈利,服务好社区居民是唯一宗旨”。

    每天,刘娟要接待二三十个人来访,有社区的,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打官司,找她;家里买空调,找她;电插座放在屋里什么位置好,还找她。刘娟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居民们的诉求,刘娟说:“我没觉得烦,就是生怕解决不好,让居民们不痛快。”

    人们最佩服的是,刘娟做事不为名,不为利。21年间,刘娟陆续资助、收养了10多个孩子,儿子高隆为此还和母亲耍过性子。他当兵期间,有一次回家探亲,发现家里多了个女孩,以前是捡垃圾的,脏脏的,吃在他家住在他家,他不想和她在一个饭桌吃饭……刘娟就批评儿子,后来她还给这女孩介绍了对象……

    刘娟在精神世界里绝对是个富翁——

    高隆曾这样评价妈妈:“我妈妈工作不累,工作起来她是最幸福的。”在社区,刘娟不知道多少人叫她“妈妈”、多少人叫她“姐姐妹妹”、多少人叫她“阿姨”、多少人叫她“女儿”,也不知道她管多少人叫“妈妈”“阿姨”“姐姐妹妹”“女儿”,9397个居民都是她最亲的亲人。

    刘娟说,她连做梦都梦的是社区,梦的是社区里熟悉的面孔,是亲切的话语,是温馨的问候。

    社区!

    社区!

    社区!

    社区仿佛有巨大的魔力吸引着刘娟!

    她的乐趣在社区,她的价值在社区,她的心早已深深扎在社区,社区是刘娟生命的土壤。

    刘娟,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却像一颗吸铁石,将万千群众吸引在身边。她以不变的本色、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与群众水乳交融,让基层群众看到了党组织的坚强可靠、力量所在。

    她用21年的默默工作昭示了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初心——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

    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