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辽宁新闻 >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见证——“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首日侧记
  •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见证——“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首日侧记

    时间:2019-10-19 18:38:02  来源:  作者:

    展览现场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孙海涛摄

    石雕人头像

    石雕人

    玉勾云形器

    玉C形龙

    玉玦形龙

    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商 越 郭 平 赵乃林

    文物只有融入当代社会,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在历史与时代的互动中,获得重生。

    满载文化记忆,从历史深处走来,10月16日, “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盛大开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集中展示红山文化出土的精品文物。246件展品包括石器、陶器、玉器,其中,一级品文物40余件,许多珍贵文物为首次面世。

    “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由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从“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到 “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充分显示了辽宁有文物、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

    此展将全面反映辽宁地区多年来以牛河梁遗址为中心的红山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红山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开展当日,展厅内人头攒动;展厅外,观众排起长队。人们小心翼翼地观看红山文化精品文物,言语间透露着对中华文明的满满自豪,那份对文物的珍视、对文化的尊崇,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相信在持续3个月的展期内,“又见红山”将散发出中华文明璀璨曙光的独特魅力,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关注她、学习她、研究她……

    “展览太珍贵了,太全面了”

    展览启动现场,大屏幕上的玉环图案在不断泛起的辉光中缓缓旋转,“玉环”上的云水图案采自红山文化出土的彩陶,令整个画面如同一扇硕大的时空之门。10时30分,四位揭幕嘉宾接过“C形龙”和“玉猪龙”模型,将它们分别像钥匙般安放在大幕下方的启动台上,刹那间,两束星火迸发而出,仿佛瞬间打开了时空的大门,C形龙、玉猪龙、红山玉人、女神像、陶罐、玉斜口筒形器相继从时空深处扑面而来,画面最终定格在“又见红山”四个大字之上。

    展厅内,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视觉传达系60余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结伴观展,大四学生小张告诉记者:“展览太珍贵了,太全面了。我们是广告学和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的学生,眼下正要进行毕业设计,来看看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1000年的红山文化,还有出土的各种石器、陶器、玉器,里边的造型寓意、纹饰设计、工艺材质等,都可以开拓思维、开阔眼界。”

    走进“又见红山”展厅,蒋玉朋和几名同学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蒋玉朋是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专业研一学生,从山东来沈阳读书刚刚一个多月。他告诉记者,这次读研,是第一次到辽宁,学艺术类的他对博物馆情有独钟,这回能先后参观“又见大唐”“又见红山”这样高品质、大规模的展览,还是第一次碰上,“真的幸运,真的幸运!”他连连说。

    70岁的李大爷家住北陵东门附近,从新闻里看到举办“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的消息后,特意一大早坐地铁、倒轻轨,来到省博物馆看展览。他说:“这里的每个展览我都来看,包括前几天的‘又见大唐’。这个展览全面系统地介绍红山文化,看完觉得辽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作为一名辽宁人我非常自豪,更增加了民族自信心。祝福祖国富强,人民富足。”观展间隙,李大爷还排队参加了在一楼大厅举行的“红动一时”免费体验活动,画一幅小画,现场制作一面小镜子,带一件纪念品回家,李大爷开心地笑着说:“这个展览特别有回味。”

    穿越时空重现大气精美珍品

    史前文明,没有确切文字记载,古老的辽宁大地如同一部硕大的史册,等待着考古工作者去翻阅、解读。

    1930年冬,刚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毕业的梁思永,接受委派到东北,进行东北史前文化的调查,这是国内考古界第一次对红山地区进行的考古工作。然而抗战爆发,梁思永抱憾而去。时间过去了80多年,5000多年前分布于西辽河地区、走过1500多年发展历程的红山文化,终于在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下,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如同开幕式一样,注定是观展者的一次时空穿越之旅。

    本次展览,贯穿始终的是玉猪龙,这是红山文化出土文物中的标志性文物,在红山文化相关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20多件。展览现场,人们可以近距离、多角度观察这些文物精品。其中一件器体规整、厚重的玉猪龙,尤为令人喜爱。其为淡绿色玉质,夹杂大量细小的白色杂质,表面光滑圆润,制作精致。细看龙体蜷曲,头尾相离,如同玦形。上边的环孔由两侧对钻而成,对钻稍有偏差,孔缘经打磨,圆而光滑。背上部钻一细孔,孔径不规则。

    整个玉件的龙首部雕刻最富表现力,所雕的龙长立耳,耳廓宽大高耸;双目圆睁微鼓,吻部前凸,两侧鼻孔微张,嘴紧闭;前额与鼻之间刻有五道宽大阴线,眉间三道阴线与眼眶线相通,鼻部由两道阴线表现,嘴部为一道阴线。背部有数道裂纹,并有多处未打磨平的疤痕。玉猪龙出土于红山先民的墓葬当中,反映了当时以玉为葬的习俗,说明了玉器为最早的礼器。

    展出的一件石钺,出土于朝阳半拉山墓地,这是考古工作者在2016年的考古发掘成果。这件石钺,淡黄色,质地细腻光滑,一侧有红色土沁斑块,体扁平,两侧边略外弧,与圆弧形的刃部自然相接,使钺体平面近似椭圆形。石钺顶部平直,有两侧对打形成的疤痕面,未进行打磨,便于镶嵌入木柄内。两侧边较厚,刃部稍薄,不锋利,均未见使用痕迹。

    据记载,石钺出土时,其下压玉璧,旁置玉龙。在墓主大腿内侧出土一熊首形柄端饰,应为石钺的器柄。据了解,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战争是促进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璧、玉龙与石钺相互联系紧密,表明墓主人为部落的军事首领,“钺璧龙”组合显示了红山文化的文明进程。

    走近红山文化文物,探寻5000年前辽河文明的演进历程,这是“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找到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展厅内,王永磊在对着展窗内的文物一个接一个地拍照,与普通观众不同,他用的是专业相机而不是手机。王永磊今年31岁,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这次应展览主办单位邀请,专程前来参加红山文化学术会议,此次一行9人。“拍下这些照片做研究资料,这个机会难得,尽量多拍一些。”他告诉记者,“又见红山”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与江浙一带出土的文物在器型上有相似之处,当然红山文化要早一些,那么是怎么传播过去的,传播路线并不清楚,也正因为有些东西说不清楚,所以才要不断研究。

    在展厅第三单元“以玉为葬”展区,一位老者一边观看,一边从背兜里掏出器物反复对比,并掏出本子在上面记着什么。“我是文物爱好者,喜好观展,自己也收藏一些。得知有这个展览,特意把家中的宝贝都拿来对比一下。”老者叫崔宏光,今年64岁,他发现自己收藏的每件器物背面都有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次特意来参观展览,还要去听红山文化的学术讲座,希望得到专家的解答。

    在展厅内,记者遇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部主任肖俊涛,他正站在玉玦形鸟展窗前仔细端详。他认为,“又见大唐”和“又见红山”这两个展览在文物数量上是最多的、级别上是最高的,现在辽宁拿出珍藏的家底举办这两个展览,是史无前例的,这两个展览每个都难得见到,而今它们作为姊妹篇一同呈现,这个机会真让人觉得千载难逢。

    “哎呀,太棒了!现在东北地区最早的动物造型就呈现在眼前……”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子对着展窗内的一只玉蝉惊叫起来,在他身边聚拢了一圈人,都在认真听他讲解,玉蝉下方的展标上注明“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年至7200年)”。原来这位惊叹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他一边仔细观察文物的每一个细节一边拍照,不时由衷地发出赞叹“真牛呀” “了不起”“太难得了”,并为周围观众耐心讲解。他告诉记者,自己研究红山文化,很多文物在书本上都见过,但绝大多数实物还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

    饶有兴致地观展后,来自各地的学者和普通观众纷纷表示,红山文化是研究辽西地区文明化进程和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展览展示了红山文化的主要成果,由此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也告诉世界,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回溯悠久历史,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