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辽宁新闻 > 沈阳故事——赢在未来 唯有强身体,方有大舞台
  • 沈阳故事——赢在未来 唯有强身体,方有大舞台

    时间:2018-07-31 19:19:02  来源:  作者:

    2018年4月22日,位于沈阳的辽宁体育馆响起了《真心英雄》的旋律,一万一千多名球迷在场内站起身,挥舞起点亮的手机变成一片星海。此刻,苦等冠军23载的辽宁男篮终于以4:0的成绩战胜浙江广厦,捧得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总冠军奖杯。

    辽宁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凯陪同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观看了整个比赛,姚明问:“为什么全场观众都穿着印有‘圆梦4300’的T恤?”他回答:“因为这是我们4300万辽宁人共同的梦想。”

    赛季总冠军(夏铭阳摄)

    “福地”承载中国体育40年辉煌

    “辽篮夺冠证明我们辽宁人,行!”

    这是宋凯在辽篮夺冠比赛后最常说的一句话,体育教师出身的他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辽宁男篮队员为冠军付出的巨大努力。而随着辽宁男篮的夺冠,沈阳——这座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先锋城市——又一次将他的活力与梦想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摄)

    从“七五”期间(1986—1990)体育事业“两年打基础,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全面振兴”;到“八五”期间(1991—1995)提出的“到2000年把沈阳市建成体育强国中的体育发达城市”;从“九五”期间(1996—2000)“推进体育社会化,推行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方针;从“十五”期间(2001—2005)“结合乡镇体育与小康村镇建设,把体育工作情况和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小康村评选内容”,再到近十余年在体育竞技、体育产业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引进国内外高级比赛,推进群众体育在全市热烈开展。

    “沈阳振兴,体育先行,舆论引领,全民健身”,在沈阳,全民健身活动日渐增多,科学健身意识深入人心,沈阳正传递着一个倾力打造“国际体育名城”的信号。

    (白德彰摄)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体育以足球为突破口,将足球项目首先推向市场,建立俱乐部体制,成立10多个业余足球俱乐部和乒乓球俱乐部,并初步建立股份制足球俱乐部。凭借着深厚的体育底蕴,以及几场著名赛事的胜利举办,沈阳也一跃成为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的“福地”。

    (张文魁摄)

    1989年7月15日,时任《辽沈晚报》体育记者的郝洪军清晰记得,中国足球队在沈阳市人民体育场战胜伊朗,那是沈阳这座城市第一次被中国球迷们称作“福地”。随后的1990年4月25日,辽宁足球队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击败对手日本尼桑队,获得亚俱杯(亚洲冠军联赛前身)总冠军,这一历史事件被中国球迷铭记在心,沈阳作为中国竞技体育的“福地”,再次回到全国人民的视野中。

    2001年10月7日,中国男足经过44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1-0战胜对手阿曼,首次冲进世界杯。这一天,沈阳也被载入中国足球史中最光辉的一页。“我在内场看到所有人相互拥抱、痛哭流涕,出门以后看到大街上挤满了人,烟火映红了整个天空,对我来说这一幕终身难忘。”至今回忆起这一幕,郝洪军依然难掩激动的情绪。

    (视觉中国提供)

    对于大家称呼沈阳为“福地”,宋凯解释道:“一方面来自运动员的努力,另一方面来自沈阳良好的体育氛围。”整个城市有对体育持续的关注和热情,民众喜欢体育、懂体育,为比赛营造出良好的主场氛围,同时为中国体育做出巨大贡献。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沈阳这座城市与体育相关的记忆也在不停刷新。承载众多光辉记忆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以及其他体育场馆逐个拆除,退出历史舞台。随后,以奥体中心体育场馆集群为中心,沈阳市正在形成一个东至棋盘山、西至西峡谷,横跨沈阳浑河南北两岸,延浑河城市段东西两端,辐射浑南、沈河、和平、铁西四个行政区的体育产业集聚区。这条带状集聚区就好比一副有力的翅膀,将助力沈阳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张文魁摄)

    辽篮决赛那天,姚明曾感慨地说:“今非昔比,想不到沈阳已经有如此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体育场馆。”如今,沈阳除了有能容纳一万一千人的体育馆,还有能容纳六万人的体育场、三千坐席的游泳馆、以及东北地区最大的网球馆等等最先进的体育场馆及设施。

    全国体育人才储备基地

    作为多个全国体育大事件的亲历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沈阳作为全国体育人才储备基地,在运动员训练基地的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奥运冠军、前中国女排主攻手张越红现在已是辽宁省体育局竞体处处长,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正是她扣出决定胜负的经典一球,助力中国女排荣获冠军。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沈阳人,1989年14岁的她进入运动队开始练习排球,对当时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她还记忆犹新。

    前奥运冠军、辽宁省体育局竞体处处长张越红接受采访(白德彰摄)

    “当时的训练馆地板都是翘边的,每个运动员身上都有一些地板带来的刮伤,训练时候每个人还要挎一个桶,因为宿舍没有洗浴间。冬天洗完澡,一出门头发都成冰柱了。”张越红说。

    这些年,张越红的身份从运动员转变为教练,又从教练成为管理者,在完成自己蜕变的同时她也见证了沈阳体育训练环境的提升与改变。“现在我们不光有专业的运动地板,还有专用地胶,这些原来只在专业赛场上才有,运动员公寓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可以洗澡。”看到如今训练条件的日趋完善,张越红由衷感慨“现在的运动员真的很幸福!”

    改革开放之后,辽宁人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在体育教育方面也得到长足进步。作为体育大省,辽宁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1932年,辽宁人刘长春成为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1984年,辽宁省委就出台了进一步促进辽宁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那之后辽宁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增加了编制和经费,特别是省会沈阳。

    辽宁男足队比赛掠影(张文魁摄)

    2016年,西甲巴塞罗那俱乐部、荷甲阿贾克斯俱乐部、葡萄牙甲级联赛、德国科隆俱乐部先后来沈,开展足球交流活动,沈阳积极引入全球顶尖青少年足球培训系统,与巴萨、科隆等世界顶级俱乐部以集训营、训练营、青训营等形式,依托青少年足球竞赛联赛体系,进行培养和选拔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正是这种投入,让辽宁成为全国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宋凯说:“改革开放之后的各届全运会,辽宁的总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到目前为止,辽宁29名运动员获得了28枚奥运会金牌,位列全国第一,还有许多辽宁籍运动员代表外省参加运动会,这其中,包括奥运会射击男子50米移动靶金牌获得者李玉伟、奥运会自由式摔跤女子72公斤级金牌获得者王娇、奥运会女子排球金牌获得者颜妮等等,沈阳籍运动员也撑起了一片天空。

    米移动靶标准速金牌。(图片由辽宁省体育局提供)

    让郝洪军最念念不忘的,是经历了“辽足十连冠”辉煌时代的辽小虎队员,“比如马林、唐尧东等等,从专业体育到职业体育,正是这批人承前启后,收入不高但是任劳任怨,为辽宁体育树立起一面大旗。”

    做体育记者数年,郝洪军最大的感触就是辽宁的运动员多数“身体素质好、性格直爽”,每个年代都有为坚守家乡而放弃南下高薪诱惑的运动员们,选择留下的他们获得了更多来自家乡的爱戴和尊重。“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辽宁体育人才占据了整个中国体育的半壁江山,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

    全民体育促进城市振兴

    辽宁运动员能在全国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离不开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沈阳在为全国输送大批体育人才的同时,也将群众体育做到全国领先的位置。

    现在,郝洪军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孩子去沈阳浑河边的公园踢足球,他不求孩子走上专业运动员的道路,只希望从小让孩子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我儿子从6岁开始踢球,希望借此培养他的团队意识,和对于胜负、输赢概念的理解。”

    (白德彰摄)

    在沈阳,足球文化深植于这座城市的时间甚至超过改革开放的40年。基于此,辽宁省体育局专门为沈阳打造了“足球之都”的建设理念,除了建设了全国唯一的40片连片足球场,中国第一个气膜足球馆——李铁八号公园——也建在沈阳浑河边。哥德杯足球赛、和平杯足球赛,以及面向东三省的青少年足球比赛也均在这里举行。

    此外,仅2018年全沈阳市就准备了1000场全民健身活动,其中包括:乒乓球项目120场、足球项目69场、篮球项目61场、羽毛球项目67场、毽球项目48场,以上项目占全部赛事活动的36.5%,各项活动预计将吸引200多万人次参与其中。

    除了各项赛事,沈阳市体育局拟在明年建设的12个沈阳体育名城项目。其中包括:占地12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8万人的国际标准篮球馆,可承办NBA、CBA等国际及国家级顶级篮球赛事;以及占地约12万平方米,坐席4.8万个的足球场,建成后可满足世界杯足球比赛的场地需求。此外,还拟建设占地约2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人的国际标准冰球馆项目,建成后将满足承办国际及国家级冰球比赛要求,同时作为沈阳市冰球训练基地及市民室内冰上活动的场馆。

    彩色跑活动(夏铭阳摄)

    体育不仅是事业,也是产业,且潜力巨大。做大做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强大的社会效应、精神文明效应、社会和谐效应。曾有外地记者在CBA总决赛期间到访沈阳,惊讶于随处可见的“辽篮加油”口号,清晰地感受到整个城市热爱体育的浓厚氛围。

    体育组织从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体育场馆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体育活动从一家办向大家办转变,沈阳在体育产业化上不断改革。在把体育推向市场经济的同时,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在增强、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在骤增、商业对体育的影响在加大、职业化运动员数量在增多,城市因体育产业发展而改变,城市发展被体育产业发展而带动。

    (夏铭阳摄)

    在沈阳生活近五十年的宋凯见证了沈阳体育的发展蜕变,也坚信体育对于一座城市有着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从辽足十连冠到辽篮封王,体育精神一直与沈阳乃至整个辽宁互相促进、蓬勃发展。“辽篮夺冠是新时期辽宁精神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体现在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只要有这种精神,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改革开放40年,沈阳在体育事业上不断改革发展,也不断创新。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沈阳始终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探索新路,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多成绩,回首过往,荣誉依旧,赢在未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