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 新疆霍城县驻村工作队“3+3+3”模式推进劳务输出
  • 新疆霍城县驻村工作队“3+3+3”模式推进劳务输出

    时间:2017-06-29 20:03:12  来源:亚心网  作者:杨文堂

    亚心网讯(通讯员 杨文堂)今年以来,霍城县各级“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队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紧紧抓住“输前”培训、“输中”扶持、“输后”服务三个环节,采取“3+3+3”的模式,积极构建劳务输出平台,使劳务输出成为实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立足“三抓”,强化技能培训。抓培训资源整合。加强人事、农业、林业、住建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和作用,使技能培训覆盖到大部分农户。霍城县食药局驻清水河镇双沟三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县林业局林果专家举办苹果管理栽植技术培训会,传授管理技术,实现丰产增收。霍城县住建局驻清水河镇二宫村作队以安居富民整村推进、基层阵地建设工作为突破点,积极开展二宫村、牧场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已有10人正式“上岗”加入建筑队伍行列。抓劳动力转移对口培训。立足于霍城县中小企业服装产业园发展需要和当前市场的需求,定期开设适合用工需求的服装加工、烹饪、电焊、建筑等实用技术培训班。霍城县卫计委驻芦草沟镇喀拉苏村工作队经过多方协调,开办为期一个月的中式烹饪培训班,42名学员全部通过考试并取得州劳动人事局颁发的初级烹饪上岗证。抓就地就近就业培训。围绕哈萨克刺绣、手工艺编制等劳务品牌,开展适合群体需要的手工艺培训,切实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劳动保障所聘请老师在萨尔布拉克镇拜斯铁烈克村委会活动室为村里的23名少数民族妇女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民族手工艺品编制培训班,助力少数民族居家就业。

    强化“三输”,实现有序转移。强化“政府引导输出”。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提供用工信息服务,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伊犁州政府办公厅驻清水河镇二道河村工作队召开“百企帮百村”结对精准扶贫工作对接会,对口帮扶该村的十几家企业表态,要为该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转移,帮助该村34户贫困户今年成功摘帽。强化“协会领带输出”。积极培育劳务输出主体,通过建立劳务人员协会,培育劳务经济人,推行“实体+协会+农民”的模式,以协会强化与在外经营实体的联系,引导农民向劳务协会靠拢。霍城县人社局驻三宫乡下三宫村工作队通过构建“三个一”就业帮扶机制,即:建立一个中心(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中心),设立一个协会(霍城县劳务经纪人协会三宫乡分会),打造一个基地(霍城县“大篷车”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促进全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村民逐步实现“有业就、想就业、能就业、就成业”。强化“大户帮带输出”。发挥能人效应,倡导“亲帮亲”“邻带邻”的形式,加强与劳务输出领头人的联系,倡导他们带头结对帮输,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罗通和野猪养殖基地主要从事野猪的繁育、养殖和销售,现存栏野猪50头,可解决10多名村民就近就地就业,直接带动附近2个村的50多户村民种植饲草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好“三员”,搞好服务保障。当好“宣传员”。结合入户走访工作,扎实开展农村致富能人现身说法宣讲活动,宣传劳务输出的意义、劳务输出优惠政策和劳务创收典型,营造外出务工的浓厚氛围。当好“组织员”。对辖区有培训意愿的富余劳动力进行宣传、组织、发动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及时收集劳动用工信息,积极开展职业介绍服务和劳务输出工作,促进本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增加其家庭收入。当好“服务员”。积极为有创业意愿人员举办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和企业招聘会,并为符合条件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零就业家庭充分就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举办各类培训158场次,参与培训人数2908人,组织就业招聘26场次,实现就业人数66人,累计转移劳动力2232人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