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内蒙古新闻 > 杭后“科技小院”成为农民增收“加油站”
  • 杭后“科技小院”成为农民增收“加油站”

    时间:2019-02-28 17:46:50  来源: 巴彦淖尔市政府  作者:

    农技专家深入基层指导农户生产

    科技培训

    开栏语

    中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近年来,杭后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契机,以生态、精品、绿色、现代为主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发展。为更好地宣传杭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工作亮点,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该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果,从本期开始,特在本报《直通杭后》版开设“科技助农 绿色发展”专栏,敬请关注。

    2019年是杭后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团队共建“科技小院”的初始之年,小院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模式为主,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以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引导农民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生产,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逐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创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落地生根”来之不易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产一线(农村、企业)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最早成立于2009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教授率领学院老师和硕士研究生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成立第一个“科技小院”。“由于其独特的服务模式、精准的供需定位、高效的资源利用和快速的成果转化等优势,‘科技小院’倍受全国各地高度关注。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科技小院’256个,但内蒙古自治区一直是个空白。”杭后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杰介绍说。

    2018年,杭后被列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全国全域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优越的光热资源、特殊的气候和便利的引黄自流灌溉条件为杭后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土壤盐碱化普遍、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一直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杭后旗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小院”的建设,先后召开3 次专项工作会议研究,旗主要领导亲自与张福锁院士联系对接,分管副旗长带有关部门先后5次开展实地调研,并组织“四级联创”的专家开展实地论证。在此基础上,最终依据杭后不同产业、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技术需求,确定了头道桥镇联增村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三道桥镇和平村西甜瓜特色产业、蛮会镇红星村向日葵标准化生产、蒙海镇西渠口村玉米面源污染、双庙镇尖子地村小麦提质增效和陕坝镇春光村设施农业和特色果蔬建设6个急需科技支撑的“科技小院”,带动六大产业全面发展。

      服务到位 村民满意

    “李博士,你说地里的蚯蚓太多了,影响农作物生长该咋办了?”

    “李博士,土地盐碱化严重,有没有好办法解决?”

    “李博士,我这个月13号才栽的柿子苗,你一会儿讲完课能不能去我棚里看看,给我指导指导怎么管理了?”

    ……

    在杭后春光村专业合作社1月20日举办的“科技小院”培训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带队导师和研究生围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政策和生产管理技术等对合作社农民进行了培训。

    “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能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的为我们农民服务,我感觉特别亲切贴心,以后我要多向专家们请教种植技术,提高蔬菜的品质,让我们的农产品有实力打入更高端的市场。”陕坝镇中南渠村九组农民王宏听说春光村的“科技小院”有农技培训会,特意从十几里外赶来听讲。

    “村里建了‘科技小院’我感到特别高兴,以后在种植上遇到什么问题就可以随时随地请教专家们了。”这种在家门口的农技服务让春光村二组农民折贵田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据了解,杭后“科技小院”建立后,专门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工作站、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后政府等部门主要领导、专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及成员。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指定2名人员出任杭后“科技小院”主席,统筹管理6个“科技小院”。各“科技小院”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自治区、市、旗各配备1名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共同开展技术研究、科研培训、田间技术指导等工作,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以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农民增收。

      创新模式 助力“三农”

    “科技小院”是在探索创新服务“三农”背景下萌生的,是集教学、科研、农技推广、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模式。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师生长期扎根基层,以“科技小院”为平台,整合科研机构、政府和市场多方力量和资源,通过产量差分析评估和科技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式服务创新、农户组织共建式模式创新与技术扩散途径创新等手段,破解农业增产增效的关键性制约因素,集成创新适合当地条件的增产增收技术,找到农户增收致富和广泛应用技术的有效途径,并集成示范推广。

    “‘科技小院’提供了农民与科学家交流、学农联合创新、不同服务主体协作的平台,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三农’的模式,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系副主任崔振岭介绍说。

    2019年,杭后将继续依托“四级联创”“院地共建”“所旗联建”“站地共建”等科技平台,积极申报院士工作站,加强与合作单位、企业、新型主体的合作,形成“合成攻关、专项突破、协同创新、集成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全域绿色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助力“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