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青海新闻 > “十三五”期间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 “十三五”期间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时间:2021-01-30 19:14:02  来源:  作者: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崔永焘报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飞速发展的文化旅游事业正在成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文旅深度融合优势叠加

    全省文化和旅游累计完成投资870.76亿元,“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的旅游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9亿人次,旅游收入2100亿元,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省52个图书馆、55个文化馆、28个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打破时空壁垒,实现线上线下拓展,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艺术精品创作再攀高峰

    我省先后创作推出大型生态舞剧《大河之源》、民族舞剧《唐卡》、现代京剧《生如夏花》等26台优秀剧目,10部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5部剧目入选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民族舞剧《唐卡》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原创少儿京剧《藏羚羊》创造“十年演千场”的记录。

    公共服务建设全面推进

    省图书馆(二期)、省文化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文化进村入户、文化惠民卡等多项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组建10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团队。为50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管理员。近30年来首次举办全省群众文艺调演活动,推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成功创建西宁、互助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879座,修订出台《青海省旅游厕所管理办法》。

    文物保护利用迈上新台阶

    全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458个。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411处,可移动文物312793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3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1个、名村5个、传统村落123家。

    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大幅提高

    全省申报评定国家级项目73项、传承人88名,省级项目253项、传承人343名,市州级项目759项、传承人939名,县区级项目1797项、传承人1995名。完成3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影像记录工程”,6项记录成果荣获全国优秀。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省6385家文旅企业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我省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103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191家,A级旅游景区134家,星级饭店332家,旅行社528家,乡村旅游接待点232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8个。分别与10家省内金融机构、24家国内优秀企业、院校和11个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推进涉藏工作重点省和新疆的区域合作,打造青川、青藏、青疆等文化旅游线路。加强与机场、铁路和交通等部门的合作,加密省外主要客源地、省内主要旅游城市间的航班、列车和客运频次。

    青海文旅品牌效应越来越好

    全省集中打造了一批叫得响、走得出、传得开的文旅品牌,举办青海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千余项,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及港澳台同胞来青参加活动。“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国内外参观人次超过60万,网络点击量4000余万次。争取国家重大文旅交流项目,“大美青海旅游净地”走进央视公益扶贫广告,折合广告价值9000余万元,全面展示了青海文化、青海魅力、青海韵味。

    文旅行业脱贫攻坚卓有成效

    我省全面落实《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全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旅产业人员达106万人,其中刺绣行业从业人员约30万。18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实现产值近8000万元。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贫困人口5.45万人,青绣、唐卡等民族手工艺带动全省近8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十三五”期间,新组建的省文化和旅游厅全面完成机构改革各项任务,实现了“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有力有效促进了全省文化和旅游业加快发展,正不断激发全省文旅改革发展活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