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西新闻 > “纸”间续文明
  • “纸”间续文明

    时间:2019-09-11 18:40:59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袁莺

    书库里,典籍古画浩如烟海;案台上,片纸只字都需要心静如水对待。漫长的光阴里,邓静娟一家三代,一片匠心,几双妙手,将一幅幅字画、一卷卷古籍赋予“新生”,延续中华文明根脉,书写了文化传承的精彩。

    “在我的心中种下修复文物、传承文明这颗美好种子的是我的父亲。”今年63岁的邓静娟从事古籍古画修复工作30余年。她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经历战祸多年停滞的文博事业得到复苏,20世纪50年代,广西博物馆得以重建,各项工作重新起步,业务慢慢步入正轨,原本从事书画装裱工作的邓父因技艺娴熟,有幸成为了广西博物馆的一名古旧字画修复装裱师,直到1976年退休。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两位修复装裱师考上大学离岗。已在广西博物馆工作两年有余的邓静娟如愿申请到该岗位工作,承续了在自己心中十分神圣的父亲的事业。1978年,新的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也竣工落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培养文物修复人才,博物馆专门从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70岁的装裱师傅余明大驻馆一年传授经验。邓静娟潜心研究学习,打牢基础,并常常跟父亲请教,很快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古旧字画修复装裱师。2005年,邓静娟又顺应博物馆的工作需求,转身为该馆唯一一位专职古籍修复师。

    修复一幅残破的古画,一般要经过揭背、拼接、托底、补色、复背、装裱等过程,短则十来天,长则数月。邓静娟曾花了约半个月为一幅宽2.5尺、长5尺的画揭背纸。这幅画原是用石花菜粘黏装裱的,揭背时完全靠一根手指凭多年积累的感触一点点搓掉古画后面的托纸。

    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于古籍古画修复师,不仅每道细小的工序都不能有丝毫懈怠,而且需要积累造纸术、印刷术、文献学、艺术、佛学等传统文化,还要了解微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能沉下心面对“故纸堆”坐“冷板凳”的人并不多,与亟待修复的古籍相比,全国古籍修复师的数量曾屈指可数。

    2007年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不断推进实施,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成立古籍保护中心……一系列变化让邓静娟倍感欣喜。令她更加骄傲的是,儿子杨洪飞也在自己的说服和细心教导下,成长为一名古籍修复师。

    “修复古籍就好像打游戏,殚精竭虑施展各种绝技,逐一突破层层关卡赢得最终通关时,特别有成就感。”今年是杨洪飞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第9个年头。

    与杨洪飞相伴工作的是“70后”副研究馆员李爱玲和“90后”杜宇,相较于早年间师傅们的天分加勤奋,实践出真知,年轻一代的修复师们有着更高的学养和更开阔的视野。

    一代又一代,不变的是埋首“故纸堆”的那一份静默与专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